本段以10岁为一个阶段,论述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描述了各阶段与脏腑精气神变化相应的外部表现及特征,说明了中寿而尽的原因。
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自然界之阴阳与人体之阴阳,其象相应,故曰阴阳应象。
太阳病的临床表现是:脉象浮,头痛,后颈项部强硬, 转动不舒,而且必定畏寒。
全书点评|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约成书于206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它与《伤寒论》共同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所载之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是后世运用方药的典范。 一、成书背景 东汉末年,当时张仲景所处的南阳郡地域由于战争连年不断,以致...
脾,足太阴的经脉,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着大趾的内侧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核骨,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肚,沿胫骨后,与足厥阴肝经相交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二) ●【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注释】 ①伤寒:指广义伤寒,包括中风在内。 ②脉若静;静者,平静之意,此处指脉不数不急,与证符合尚未发生变化, ③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 伤寒论白话解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 【白话解】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问曰:上工①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②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③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④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人肝,焦苦人心,甘人脾。脾能伤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点评】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的病证。上两节所痉病,皆因外感风寒所致。外感风寒引发痉病,乃津液内伤,复又邪气客于太阳经脉故既见表证,又见筋脉强急,与一般太阳伤寒、中风之单纯感受风寒者不尽相同。刚柔二痉的区别,“刚痉...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①。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②,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③。若被火④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⑤,若火熏之⑥。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注释】 ①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症,与后世的外感风温病不同。 ②鼾(han) :呼吸时鼻中发出的响声。 ③失溲(sou) :...
【原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①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糯外后廉,出肩解②,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③,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颛,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①,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①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浙然②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
●【原文】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注释】 不了了:就是余邪未净、尚未复原的意思。 【白话解】 容易患太阳病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解析】 “风家”、指经常外感风邪的病人,这是因卫气素虚所致。风解则邪解,邪解则病自除。今表证已解,但未彻底康复,病人仍觉身体不爽,故云“不了了&rdquo...
【原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①。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②,挟脊抵腰中,入循膂③,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博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枢④,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⑤至小指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⑥。是主筋所生病...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①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点评】从脉象阐述病机、确立治则,是《金匮要略》常用的一种论理方法。此节即突出以脉辨证,随证施治的特点。疟脉自弦,说明弦脉是疟病之主脉,但由于疟邪伤人,往往兼夹...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13] 【白话解】 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解析】 本条承上条言桂枝汤的主证。虽未言脉象,但从汗出,脉之缓已寓其中。前人有说此条是推广桂枝汤的应用,即凡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论中风、伤寒或其他外感病早期,都可采用桂枝汤治疗。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原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①,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②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③,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④。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点评】对于此节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者认为“此为痹”之“痹”言中风之病机,即中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经脉之气痹阻之故。一者认为“此为痹”“痹”言痹证,即风寒湿之气杂...
●【原文】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16] 【注释】 ①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 ②坏病:因治疗错误致病情发生恶化,症候变乱。 ③不中与:不适用的意思。 【白话解】 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
【原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①。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②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③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①,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②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
长沙杏林易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