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点评|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约成书于206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它与《伤寒论》共同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所载之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是后世运用方药的典范。 一、成书背景 东汉末年,当时张仲景所处的南阳郡地域由于战争连年不断,以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问曰:上工①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②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③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④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人肝,焦苦人心,甘人脾。脾能伤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点评】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的病证。上两节所痉病,皆因外感风寒所致。外感风寒引发痉病,乃津液内伤,复又邪气客于太阳经脉故既见表证,又见筋脉强急,与一般太阳伤寒、中风之单纯感受风寒者不尽相同。刚柔二痉的区别,“刚痉...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①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浙然②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①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点评】从脉象阐述病机、确立治则,是《金匮要略》常用的一种论理方法。此节即突出以脉辨证,随证施治的特点。疟脉自弦,说明弦脉是疟病之主脉,但由于疟邪伤人,往往兼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点评】对于此节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者认为“此为痹”之“痹”言中风之病机,即中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经脉之气痹阻之故。一者认为“此为痹”“痹”言痹证,即风寒湿之气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①,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②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①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②,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 肺痈。 ...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1.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①,有火邪②,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日: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芎劳 当归各二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①,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点评】此节从脉象论述胸痹、心痛的病机。关于“阳微阴弦”的含义, 医家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诊脉以浮沉分阴阳,即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一是指诊脉以寸关尺分阴阳,即关前为阳,关后...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1.跌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肤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点评】以上三节论述了虚寒性腹满的成因、腹满虚...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①而重,冒②而肿胀。 2.肺中寒,吐浊涕。 3.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4.肝中风者,头目闰,两胁痛,行常伛④,令人嗜甘。 5.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问日: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①,水走肠间,沥沥有声②,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①,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点评】此节与《伤寒论》厥阴病提纲证条文基本相同,因亦有消渴症状,列于此,以便与杂病中的消渴相鉴别。 2.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师日: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附肿①,按之没指,不恶风, 其腹如鼓,不渴②,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嘴;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点评】 水气病,即通常所说的水肿病。此节将水气病...
黄疽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点评】此节是论述黄疸病的病因病机。把握“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涵义是重中之重。“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者强调黄疸病的病位主要在脾,黄疸的形成乃为脾蕴湿热所致 ;二者提示黃疸病的发病与血...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点评】 此节从脉象上论述惊悸的病机。“动即为惊”者,大惊卒恐, 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血气逆乱,因而脉见动摇不宁;“弱则为悸”者,气血不足,心脉失于充养,而见心悸不安,其脉弱而无力。 2...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2.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点评】呕吐指饮食、痰涎等物自胃中上涌,从口而出的病证。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张仲景例举第1节是指胃有痈脓而致呕吐,第2节是指水饮内停而致呕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治疗时...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浙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2.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点评】第1节是论述疮痈初起的脉证;第2节是论述痈肿有脓无脓的诊察法。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1.师曰:病趺①,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²人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点评】趺蹶是足背硬、运动障碍的一种疾病,是由于“太阳经伤”所致,治以针刺部,可刺足太阳经的承山穴,以舒缓筋脉。 2.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胸睢者,藜芦甘...
长沙杏林易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