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①,命曰法吞之赏,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②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词解】 ①以心撩之指医者应根据患者少长、大小、肥瘦的不同体型,酌情处理。 ②恶火;超过应灸度数的灸火,为恶火。 【语释】手三阴三阳经脉,均循行于身体的上部,由于它们接受脏气之道近,其气行迅速,其循行的部位肌...
经筋第十三 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筋的起止、结聚及所循行的部位,故篇名《经筋》。篇中还分别列出十二经筋发病的症状,并指出在治疗上的治寒痹之“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热熨”以及治热痹“无用针”、“在内者熨引饮药”等治法。 【原文】足太阳之筋,起...
本篇十二经分主十二月的情况如下:风干一月——足少阳—孟春痹;春二月-一足太阳——仲春痹;激波三月——足阳明——季春痹。四月一手阳明-—孟夏痹;eTe夏、五月——手太阳—一仲夏痹;限表六月——手少阳—-季夏痹。...
【原文】足太阳之正,别①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倾②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或〔1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③。 【校勘】〔1〕或:原“成”。据《太素·经脉正别》改。 【词解】 ①正、别:正,指经脉。...
经别第十一 本篇首先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指出十二经脉在人体上的重要性。进而指出经别是十二经脉别道而行的部分,并分别闸明十二经别的循行径路及其相互间离合出入的情况。故篇名《经别》。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 【原文】 内有五脏以应五音①、五色②、五时③、五味①、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主持阴阳诸经(1,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⑦、十二节@、十二经水⑨、十二时@...
【原文】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语释】以上所讨论的十五别络,凡是邪气盛的实证,必会在络脉上出现异常现象;正气虚的病人,络脉陷下。如果说视之不见时,应该上下仔细寻求,不可拘执在一个地方,这是由于人的体质有胖瘦,经脉亦有长短的不同,因而络脉别出的情况,可能有所差异。 【按语】这里所谈的十五别络的络穴,有两种说法,就是《内经》与《难经》的不同。本...
【原文】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①,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词解】①闭癃;闭,是大便闭结;癃,是小便不通。 【语释】足少阴经的别行络脉,名叫大钟。本络穴在足内踝后,绕足跟而至足外踝侧,别行入足太阳经。有一支络脉,与足少阴经脉相并上行,走于心包络之下,再向外贯穿腰脊之间。本络脉如发生病变,因经气上逆,就会心腹满闷。属...
【原文】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语释】督脉的别行络脉,名叫长强。本络穴在尾骶骨下端之内,本络脉挟脊上行到项部,散于头上,复向下行于左右肩胛骨部,别行走入足太阳经。并深入贯穿脊柱两旁的肌肉。本络脉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脊柱强直,不能俯仰;属虚的是头部沉重,摇晃不宁,这种症状是由于挟脊之络脉病变引起的...
【原文】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①,遍齿o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②。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③。取之所别也。 【校勘】〔1〕遍齿;原为偏齿,《灵枢注证发微》作遍齿,与文意相同,从改。 【词解】 ①曲颊:即弯曲的颊部。在颊车穴后的部位。 ②宗脉;这里指的是本经主脉。 ③痹膈:痹是闭塞不通。痹膈,就是膈间闭塞不畅。 【语释】手阳明经的别行络脉,名叫偏历。本络...
【原文】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1,而脉络于舌本 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校勘】〔1〕聚于阴器:“器”原为“气”,据《素问、诊要经终论》王冰注引《灵枢》文“器”。与《难经》、《脉经》、《千金》均符合。故从改。 【语释】足厥阴...
【原文】五阴①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②;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③气绝,则阴与阳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词解】 ①五阴:即五脏。因五脏属阴,故称五阴。 ②目运:即眩晕。 ③六阳:指的是手足三阳经。 ④腠理:《素问吴注》注:“腠,汗孔也;理,肉纹也。” 【语释】五脏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若五脏精气竭绝,则出现象旋转一样的眩...
3、【原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手太阴过于外踝之上[1],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校勘】〔1〕手太阴过于外踝之上:其中手字,原为足字。据《类经》注;“足太阴当作手太阴,经脉深而直行……,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下文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和之:正谓此耳。&r...
【原文】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语释】在手足六经的络脉中,最显而易见的是手阳明经、手少阳经的大络,分别起于手五指之间,向上会合于肘窝正中。 【原文】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语释】饮酒的人,因酒性具有剽悍之气,先是随卫气行于皮肤,充满络脉,因而络脉盛,所以在外的卫气盛满后,再渗入脉中,营气亦满,因而经脉大盛。 【原...
【原文】雷公日: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语释】雷公问:怎么能知道经脉和络脉病变的区别呢?黄帝答:经脉常伏行在深处,是看不见的,有了病变的虚实情况,可以从气口脉诊察测知,凡是能够看到的,都是络脉。 【原文】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日: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①之间,必行绝道②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
【原文】手太阴之别①,名日列缺,起于腕上分间②,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③掌热;虚则欠款④,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15,别走阳明也。 【校勘】〔1〕去腕“一寸半”:原为“半寸”,据《太素》卷九、《脉经》卷六,都是“一寸半”,今改之。列缺穴正当腕关节后一寸五分处。 【词解】 ②分间:是指近骨的分肉之...
【原文】手太阳之别,名日支正,上腕五寸,内注 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髁①。实则节弛肘废;虚 则生②,小者如指痂疥③。取之所别也。 【词解】 ①肩:本穴名,这里指肩端的部位。 ②肮(y6u音由):与疣通用,就是赘肉。 ③痂疥:这里指痤痱一类皮肤疾患。 【语释】手太阳经的别行络脉,名叫支正。本络穴在腕部 外侧上行五寸处,向内注入手少阴经的别络。又一支别出的络 脉,上走肘部,上络于肩端。本络如发生病...
【原文】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1,而脉络于舌本 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 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校勘】〔1〕聚于阴器:“器”原为“气”,据《素问、诊要经 终论》王冰注引《灵枢》文改为“器”。与《难经》、《脉经》、《千 145 金》均符合。故...
【原文】五阴①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②;目 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③气 绝,则阴与阳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 夕死,夕占旦死。 【词解】 ①五阴:即五脏。因五脏属阴,故称五阴。 ②目运:即眩晕。 ③六阳:指的是手足三阳经。 ④腠理:《素问吴注》注:“腠,汗孔也;理,肉纹也。” 【语释】五脏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若五脏精气竭绝,则出现 象旋转一...
3、原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其常见者,手太阴过于外踝之上[1],无所隐故也。诸 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校勘】〔1〕手太阴过于外踝之上:其中手字,原为足字。 据《类经》注;“足太阴当作手太阴,经脉深而直行……,其有 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 能隐,下文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和之: 正谓...
【原文】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 间,上合肘中。 【语释】在手足六经的络脉中,最显而易见的是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的大络,分别起于手五指之间,向上会合于肘窝正 中。 【原文】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 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语释】饮酒的人,因酒性具有剽悍之气,先是随卫气行于 皮肤,充满络脉,因而络脉盛,所以在外的卫气盛满后,再渗 入脉中,营气亦满,因而经脉...
长沙杏林易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