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合作广告医院
全国咨询热线
0731-84425552
手机版
简体中文版
English
俄文版
首页
本草合集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本草纲目
灵枢经
伤寒论
抗疫清冠
抗疫新闻
中医抗疫
抗疫新法
观图化煞
养生保健
中华名药
养生之道
运动养生
药食同源
疗养技法
导引养生
民间疗养
气功修炼
易筋经
龙凤呈祥
专解男题
男士雄茶
女士养生
食疗养生
查病理疗
常见疾病的诊疗144种
针灸推拿
手诊图
足底反射疗法
疗养旅游
中医名院
疗养名院
名胜景区
寻亲问祖
杏林商城
名医方剂
华夏医家
名家方剂
人寿纵横
寿星之家
佛道医易
道家养生
人寿保险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本草纲目
灵枢经
伤寒论
站内搜索
杏林茶
杏林商城
杏林促康
气功针法
联系我们
0731-84425552
周易风水
疗养旅游
北京中医医院简介
湖南省中医附二医院简介
关于企事业单位参加信用评级的邀请函
广西-能仁禅寺
广西洗石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经典
>>
金匮要略
>>
查看详情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来源:
联系我们-福布斯在线客服电话19048888882
日期:
2020-05-06 14:25:29
点击:
3032
属于: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1.跌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肤疼痛,此虚寒
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
下之黄自去。
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点评】以上三节论述了虚寒性腹满的成因、腹满虚实的辨证
和治法。趺阳脉以候胃病,
“脉微弦”,微则中阳不足,弦属阴
盛有寒。
“脏寒生满病”,故见腹满,或出现便难和两胠疼痛。
“当以温药服之”一句,指出了虚寒性腹满的治疗大法。
对于腹满虚实的辨证,首先提出了腹部触诊法,
“按之不痛
为虚,痛者为实
”,以明腹满虚实之大概,而后强调了舌诊在辨
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腹满而舌苔干黄者,属胃肠积滞化热所
致,治当泄热通腑。
4.病者痿黄②,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点评】
“胸中寒实”于《脉经》中作“胃中寒实”,此为本节病
机的概括。病属阳微阴盛腹满之危重证。
---------------------
①胠qū(区):指胁上腋下的部位。
②痿黄:“痿”同”萎”,此处指皮肤黄面黯淡不泽。
5.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①恶寒也。
【点评】此节论述表里俱寒性腹满
(或寒疝)的脉证。寸口脉
主表,外有寒邪故啬啬恶寒;弦脉主寒主痛,里寒阻滞肝经,故
胁下拘急而痛。
6.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7.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点评】以上两节对举,通过
“喜欠”和“善嚏”的病证鉴别,
阐述体质因素与疾病变化及其预后的相互关系。由于体质强弱有
异,尽管病因相同,而病变则不一。第六节
“其人清涕出,发热
色和者,善嚏
”,说明“善嚏”者,是外中寒邪,阳气外出所致,
嚏则阳气振奋,能驱除外寒,故发热而色和。正如《灵枢
·口
问》谓:
“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而与第七节
“以里虚也,欲嚏不能”对参,则说明中寒家,阳气衰微,无力
驱邪外出,不会出现发热色和和善嚏之症,由于素体虚寒,阳虚
阴盛,则表现为
“喜欠”“下利”。
8.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②,而反下之,其气必
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
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
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
①啬啬:形容瑟缩畏寒的样子。
②谷气不行:即大便不通。
【点评】 对于本方证,古今医家多认为是表里同病。但近些年
也有医家提出疑义,认为本方证非表里同病,或从胃肠湿热,或
从寒凝气郁,或从热瘀互结来解释。仲景认为,诸多杂病发病多
半与感受外邪有关。本篇所论腹满、寒疝、宿食三病证
与寒邪外
裳多有关系,寒疝病的大乌头煎证及乌头桂枝汤证均有外寒;宿
食病的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宿食感寒亦不
少见;而腹满一证自然难以例外。从组方分析,厚朴七物汤是由
厚朴三物汤合桂枝汤去芍药组成,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透
表,且生姜、大枣、甘草同用又能顾护脾胃。综上分析,把本方
证理解为表里同病更为妥切。
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
-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点评】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故痛而呕也。”
《灵枢
·五邪》说:“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
肠鸣腹痛。
”说明脾胃阳虚,寒气上逆,可造成腹痛、呕吐、肠鸣
的病症。原文
“腹中寒气”即点明本方证之病机。由于脾胃阳虚,
水湿内停,水湿之邪夹阴寒之气奔迫于肠胃之间,则肠鸣,疼痛
如切。寒气上犯胸胁则逆满,胃气不降则呕吐。此外,临床还可
见四肢逆冷、脉象沉紧、舌苔白等寒症。
附子粳米汤为温中散寒化湿,降逆止呕之剂。方中炮附子大
辛大热,温阳散寒以止痛;半夏降逆和胃化饮以止呕;粳米、甘
草、大枣缓中和胃。对本方的药物配伍,程林在《金匮要略直
解》分析:腹中寒气非附子辛热不足以温之;雷鸣切痛非甘草、
大枣、梗米之甘不足以和之;逆满呕吐非半夏之辛不足以散之;
五物相需而为佐使。王旭高也赞誉本方为益胃通阳温肾之剂,半
夏、甘草、粳米、大枣,皆脾胃药也,加入附子一味,通彻上
下,上可散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真神方也。
11.痛而闭①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
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
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
三服。
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见前痉病中。
【点评】以上三节是论述实热性腹满痛的辨证与治法。
“痛而
闭
”者,指腹部胀满疼痛且大便秘结不通,病属实热内结,气滞
不行,治疗以厚朴三物汤行气通下。
“按之心下满痛”,病属实
热之邪壅郁于肝、胆、胃腑,治疗以大柴胡汤攻下阳明里热、和
解少阳之邪。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一句,与第3节“腹满时
减,复如故
”相对照,两节都是以一“减”字为题,而“时减”与
“减不足言”,已将腹满的一虚一实鉴别分明,彼为寒虚,当与
温药;此为热实,当攻下其里结之实热,宜大承气汤。
-------------
①闭:此处指大便不通。
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均由厚朴、大黄、枳实三味药组成,
惟小承气汤意在荡积攻实,故以大黄为君; 厚朴三物汤意在行气
泄满,则以厚朴为主。
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
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 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
覆之。
【点评】此节论述中焦阳虚,阴寒内盛的腹满痛证治,
“腹中
寒
”一句点明病机。由于脾胃阳气衰弱,中焦阴寒内盛,寒气上
下攻冲,而产生痛、呕不能食、条块状突起等典型征。从原文证
候描述来看,病势急,证情严重。一是疼痛重,疼痛的部位由腹
部上及心胸,以
“大寒痛”强调疼痛的剧烈程度,且上下痛不可
触近。二是呕吐频频,难以受纳饮食。三是出见有头足,腹部见
有如头足样的条块状突起,很似西医学所谓之
“肠型”。从病机
和用药来分析,还可伴见阳微阴盛的其他表现,如形寒怕冷,舌
质淡、苔白滑,脉沉迟而伏等。
因本证虽上下内外阴寒盛,而发病之因仍为中焦脾胃虚寒,
故用大建中汤培建中气,温中散寒。方中饴糖建中缓急,人参培
建中气;蜀椒、干姜温中散寒止痛。
服用大建中汤后的护理非常重要,方后注:
“上三味,以水
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煎
药一升半,约合现今
300ml,分两次服。第一次服药后,大约1
小时多,饮粥
400ml,再将所余药汁服下。应当一日食用糜粥,
容易消化,顾护胃气。不能食用干硬难以消化的食物,以防激惹
,
胃肠而再发剧烈疼痛,并且要注意腹部保暖。
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
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
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点评】本证为寒实内结,临床以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象
紧弦为主要表现。尚伴有畏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厚腻等症。
“发热”一症,乃阴寒结聚,阳气郁滞,影响营卫失调所致。寒
实内结,实则非下不除,寒则非温不解,故用温下法,方用大黄
附子汤。方中炮附子温肾阳而散寒,细辛温经以散寒,大黄泻下
通便。三药相合,温通大便而泻内结寒实,为后世温下剂之
组方。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将本方去细辛,加人参、
干姜、甘草,并调整大黄、附子用量,名为温脾汤,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并
“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冷食不消方。”
宋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亦载温脾汤,方由厚朴、干姜、甘草、
桂心、附子、大黄组成,重在温中,主
“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
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
”
16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两 乌头二两,炮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细辛
-两,《千金》作
人参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
P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
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点评】寒气厥逆,条文简略,在理解上造成一定难度,《医
宗金鉴》认为
“必有错简,难以为后世法。”认为存疑代考者亦
有之。
唐宗海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谓
“此承上起下,言腹满而
寒气厥者,为大寒证,与寒疝已相似矣,故主赤丸。
”陶葆荪《金
匮要略易解》也提出:
“此是腹满的一个结尾,同时也是寒疝的
一个前驱,于下一节便论述有腹痛、手足厥冷的寒疝,这是呈上
转下的文法结构,为联系两个病的枢纽。
”《类聚方广义》中指出
赤丸常用于
“疝家胁腹李痛,恶寒,腹中辘辘有声,呕而眩悸,
其证缓者。
”以上论述对理解本方证具有参考意义。
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
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
②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
煎主之。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津,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
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点评】此节主要论述寒疝的病机和证治。阴寒内盛之寒疝,
治用大乌头煎以温阳破结,散寒止痛。其煎乌头法很妙,以水三
升煎乌头,煎得乌头水一升,再用此水入白蜜二升慢煎,侯乌头
①真朱:即朱砂。
②白汗:因痛剧而出的冷汗。
水挥发净尽,如此煎法一则白蜜可解乌头毒,缓其急烈之性;二
则使乌头性味尽入蜜中,变辛为甘,变急为缓,延长药效,以发
挥乌头力量,温散积寒痼冷。由于乌头药力峻猛,煮服法强调投
药之量宜随体质强弱而增减,
“不可一日再服”,可见乌头之用
宜慎。
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
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
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点评】此节论述寒疝血虚寒凝的证治。当归生姜羊肉汤是根
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
之以味
”的理论而制方,药用当归养血活血,行血中之滞;羊肉
温补,为血肉有情之品,生血而散寒;生姜温胃散寒。药虽三
味,然而起到温肝胃,补气血,形精兼顾的作用。
此方为后世药膳之祖剂。
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
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
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水神滓。
【点评】
乌头桂枝汤为寒疝兼有表证而设。从本方的煎服法可
知,乌头之用,要从小剂量开始,由小到大,少量递增,以知为
度。
“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为服药以后的眩反
应,于此不可再进,否则容易中毒,不可不慎。
20.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
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点评】此节论述寒实当下的脉候,寒结可下,如用大黄附子
汤法。
附方
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人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
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半 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
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21.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
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22.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3.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4.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
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25.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26.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点评】以上
6节论述宿食的脉象及证治。仲景对宿食的治疗
提出了吐下两法。宿食在上脘者,必有胸脘满闷,恶心欲吐等
症,可用瓜蒂散因势利导而吐之,此即所谓
“其高者因而越之”
之意。宿食滞留于下,见腹痛下利,不欲食者,可用大承气汤通
因通用而泻之。 至于宿食在中脘者,《金匮》虽未出证治,但根
据
“中满者泻之于内”的原则,则须用消导法,如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之类。
上一: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下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本草合集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本草纲目
灵枢经
伤寒论
抗疫清冠
抗疫新闻
中医抗疫
抗疫新法
观图化煞
养生保健
中华名药
养生之道
运动养生
药食同源
疗养技法
导引养生
民间疗养
气功修炼
易筋经
长沙杏林易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15273184988
手机:15387483147
电话:0731-84425552
地址:凤亭社区网船班小区(长沙市开福区)
免费咖啡
免费停车
免费书吧
免费WIFI
首页
本草合集
中医经典
抗疫清冠
养生保健
疗养技法
龙凤呈祥
查病理疗
周易风水
投递简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长沙杏林易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1-2026 湘ICP备19002683号-1
技术支持:
智优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