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合作广告医院
全国咨询热线
0731-84425552
手机版
简体中文版
English
俄文版
首页
本草合集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本草纲目
灵枢经
伤寒论
抗疫清冠
抗疫新闻
中医抗疫
抗疫新法
观图化煞
养生保健
中华名药
养生之道
运动养生
药食同源
疗养技法
导引养生
民间疗养
气功修炼
易筋经
龙凤呈祥
专解男题
男士雄茶
女士养生
食疗养生
查病理疗
常见疾病的诊疗144种
针灸推拿
手诊图
足底反射疗法
疗养旅游
中医名院
疗养名院
名胜景区
寻亲问祖
杏林商城
名医方剂
华夏医家
名家方剂
人寿纵横
寿星之家
佛道医易
道家养生
人寿保险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本草纲目
灵枢经
伤寒论
站内搜索
杏林茶
杏林商城
杏林促康
气功针法
联系我们
0731-84425552
周易风水
疗养旅游
北京中医医院简介
湖南省中医附二医院简介
关于企事业单位参加信用评级的邀请函
广西-能仁禅寺
广西洗石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经典
>>
金匮要略
>>
查看详情
金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来源:
联系我们-福布斯在线客服电话19048888882
日期:
2020-05-06 15:19:45
点击:
2029
属于:
金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①而重,冒②而肿胀。
2.肺中寒,吐浊涕。
3.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4.肝中风者,头目闰,两胁痛,行常伛④,令人嗜甘。
5.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
食则吐而汗出也。
6.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
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点评】此节论述肝着的证治。对于肝着的病因、病机、病
位,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看法。
1.肝阳虚寒,寒气凝滞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说:“肝以
阳气为贵
……着者留滞之义。脏中阳虚,而阴寒之气不能融和舒
畅,且肝络从少阳之胁而上贯于胸,则胸中常有似板似紧之候。
---------------
①身运:指身体活动、转动。
②冒:指昏瞀,头部如有物覆盖。
③头目晌:晌,掣动。头目,指头皮及眼皮的肌肉掣痛不适。
④伛:驼背。行常伛,形容行走时曲背弯腰的样子。
2.血着膈膜 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说:“盖肝主血,
肝着即是血黏着而不散也。血生于心而归于肝,由胸前之膈膜,
以下入胞室,今着于胸前膈膜中,故欲人路其胸上以通之也。
”
3.肝郁乘脾
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说:
“肝主疏泄,言
其用也,倘郁抑不舒,势必下乘中土,土必弱而时满,气必结而
不开,故喜人之按之也。
”
4.肝郁乘肺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说:“肝脏气血郁滞,着
而不行,故名肝着。然肝虽着,而气反注于肺,所谓横之病也。
”
5.风寒湿合邪着肝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说:“肝着
者,风寒湿合邪如痹病之义也
……以气邪而凝固其血,内着于
肝,则为肝着也。
”
综合以上各家论述,在病因,有的认为有外邪为患,有的认
为是纯内伤所致;在病位,多数医家认为与肝相关,但有肝之经
脉、肝络、肝脾、肝肺以及膈膜之不同;在病机,有认为是阳虚
寒凝,有认为是肝气郁滞,有认为是血瘀的。上述观点各有侧
重,但并不矛盾,若合而参之,则更为全面。
先从
“着”字分析,“着”,《辞海》谓通于“著”,而“著”又通
“宣”,为“贮藏、积聚”之义。《说文·宁部》说:“宣,辨积
也。
”肝着和本篇之肾着之病同类,皆为“着病”。原文指出:“肾
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
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
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肾着的病
因是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导致寒湿留着于腰部。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寒病脉证并治》关于“肾着”的论述是: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
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
“可见,肾着的病因
是寒湿留滞于肾经。同理,肝着是风寒之邪留滞肝经所致。其风
寒之邪既可以是外来直中而未达、邪气留滞于肝经,也可以是自
内而生。从历代医家的论述及临证病案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如
《圣济总录》治疗风寒客于肝经之肝着,方用蹈胸汤;叶天士《临
证指南医案
·胁痛》有沈姓初起形寒寒热,渐及胁肋脘腹,病已
入血络,用旋覆花汤加桃仁、当归须、柏子仁等案均为风寒之邪
可证。
肝经经脉,夹胃,属肝络胆,穿过膈肌,向上过膈肌,分布
于胁肋部
……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手太
阴肺经。若风寒之邪留滞于肝经,造成阳气痹结,进而影响气、
血、水的运行,出现气郁、血瘀、痰饮等病理变化。所以,在肝
经所过的胸胁等处便出现痞闷、窒涩,甚或胀满刺痛等,故
“其
人常欲蹈其上
”,即试图通过叩打揉按后,使胸中气机舒展,
气血得以通畅,从而减轻胸胁痞闷或痛胀不适之感。而
“先未苦
时,但欲饮热
”一证,是肝经初受风寒之邪,邪气凝固气分,仅
见胸胁部位痞结轻证,故欲饮热,以使气机通利,阳气宣达,暂
时缓解症状。除了原文记述的以上症状外,邪在肝经,而胃脘、
胸胁、肺等部位均可为病邪所困,还可能有胁胀、腹满、少腹胀
闷窜痛、咳嗽、呕吐、目眩、巅顶痛等症状,妇女可有半产漏下
等病症。
清
·何梦瑶所著《医》在谈到旋覆花汤时谓:“《金鉴》谓
(旋覆花汤)与证(肝着)不和,疑误。愚谓此乃停饮,而阳气不
宣,故用此逐饮通阳,加绛以和血也。
”何氏提出“肝着”病是痰
(饮)瘀同病,颇有见地。从病机言,风寒之邪留滞于肝经,适
成阳气痹结,肝气郁滞,既可影响血的运行而致血涩不利,也可
影响水液代谢而出现痰饮内阻。从用药言,旋覆花汤之主药旋覆
花,《神农本草经》言:
“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
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梁
·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载旋覆
花
“味甘…...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
气湿痹,皮间死肉
…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明·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简要概括
“旋覆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
血脉尔。
”诸此说明旋覆花为下气、行水、通血脉之药,旋覆花汤
为痰瘀同治之方。
从后世加减应用本方言,清
·叶天士以旋覆花汤加减治疗络
病而著称,其主要加减规律有二:一是用旋覆花汤加归须、桃
仁、柏子仁辛润通络;二是用旋覆花汤加半夏等化痰涤饮通络。
如《临证指南医案
·喘》载汪案:脉弦坚。动怒气冲,喘息不得
卧息,此肝升太过,肺降失职。两足逆冷,入暮为剧。议用越婢
法。又按之左胁冲气便喘,背上一线寒冷,直贯两足,明是肝逆
夹支饮所致。议用《金匮》旋覆花汤法。旋覆花、青葱管、新绛、
炒半夏。清
·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叶天士络病方论的基础上又
有发挥,在《温病条辨
·下焦》暑温伏暑第41条谓:“伏暑、湿
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寒热如疟状,不可误
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香附旋
覆花汤中香附与旋覆花配伍,吴鞠通认为此二药
“善通肝络而逐
胁下之饮,另用苏子降肺气而化饮,半夏、陈皮和胃化痰,茯
苓、薏苡仁健脾理湿。诸药配伍,理肝气、通肝络、化痰饮,用
于肝气郁结,肝络瘀滞,水饮聚结胸胁之证。
综上所述,风寒之邪滞留肝经是肝着之病因,其病机是阳气
痹结,气郁血瘀、痰饮内阻。病位主要在肝之经络,牵及肺、脾
胃。故用行气开结、通络化饮的旋覆花汤主治。
旋覆花汤由旋覆花、葱、新绛三味药组成。对于方中
“葱”
这药,后世医家有的用葱白,有的用葱管
(或称葱叶)。盖葱白
长于发汗通阳,葱管善于行气活血。若从该方主要治疗经脉气血
郁滞不行之肝着病,或用于妇人半产漏下属于有瘀血者来看,用
葱管通络为宜。若从肝着的病因为风寒之邪滞留肝经,阳气痹阻
来看,用葱白宣痹通阳亦佳。结合肝着的病因病机,方中
“葱”
这药,应理解为葱白、葱管同用。观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
略》所用
“葱”的部位是有区别的,《伤寒论》少阴篇白通汤所用为
“葱白”,此则为“葱”。
至于新绛,因诸本草均无记载,故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
一是将绯帛
——即已染成大红色的丝织品当作新绛,但对染色所
用的染料则有一定的要求,有的主张用红花,如李対、邹澍;有
的提出用茜草,如莫枚士、唐容川等;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
则认为
“系用猩猩血染成的帽帷”。二是认为新绛就是茜草,如
陶弘景。茜草苦寒,入肝经,行血祛瘀。上述医家的看法各有所
据,但要确定仲景当时所用
“新绛”究竟何物,尚需进一步考证。
根据本证的病机,临证可酌用茜草、红花、苏木、郁金等代之,
意在取其活血化瘀之效。
8.心中风者,翁翁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9.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①,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
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10.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
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11.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12.邪哭②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
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
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点评】 此节论述了心脏血气虚少发生的精神异常的病证。心
主神志,心血气虚少,则可致神志不宁,表现为常无故哭泣,多
狂病。
畏惧,闭目欲眠而多梦等魂魄不安等症。若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癫狂病。
-------------
①心如啖蒜状:啖,吃的意思。指心里难受,好像吃蒜后心中嘈杂而辣。
②邪哭:指病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哭泣,有如邪鬼作祟。
基于《难经
·二十难》“重阳则狂,重阴则癫”之论述,历代
医家对此节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的认识有分歧,如
吴谦《医宗金鉴》云:
“癫狂互误,皆不可从”。
黄树曾《金匮要略释义》中本句的释义对理解原文和指导临
床颇有启迪:颠
(今作癫)狂皆病名,各有两种。一为阴盛之颠,
其始发也,意不乐,直视僵仆,三部阴脉俱盛者是。凡物上重下
轻则仆,此颠疾因邪气聚于颠顶致仆而得名。《难经》所谓重阴
者颠指此。治宜用风引汤加减。一为心阴气衰之颠,其状先不
乐,头重痛,目赤,心烦,语言错乱,神志不宁,脉来细弱者
是。此节之颠即属之。治宜养心血安神志,如酸枣仁、生地黄、
当归身、红枣肉、小麦、茯神、甘草、远志、菖蒲、牡蛎、菊
花、莲子心、灯心、竹茹之类。一为阳盛之狂,《素问
·病能
论》所谓怒狂,《难经
·第五十九难》所谓自高贤,自辨智,自贵
倨,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
(蹐垣屋,奔走骂詈,打人,不
避亲疏等
),三部阳脉俱盛者是。《难经·第二十难》所谓重阳者
狂即指此,治宜重用生铁落、胡黄连、洋芦荟、灵磁石、龙胆草
等,大苦大寒之品,折其上盛之威。一为阳气衰之狂,目妄见,
耳妄闻,善呼,或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是。此节
之狂,属于后者。治宜用桂枝、甘草、高丽参、五味子、白茯
苓、龙眼肉、龙骨、牡蛎等味,振其心阳补其心气。
13.脾中风者,翁翁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胸而
短气。
l4.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
详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
无它可以补缀也。
-------------
①洁洁:洁,干净。洁洁,形容中空无物。
【点评】
14条小注:臣亿等详五脏各有中风中寒, 今脾只载
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
可以补缀也。也正由于此,后世有不少注家认为本篇
“残缺零乱,
脱简较多
”。
对于本篇所论之中风、 中寒的含义, 虽历代注家见仁见智,
但比较集中的认识是:此中风、中寒并非《伤寒论》中太阳病的
中风和伤寒
(属外感病,病位在表)。五脏中风也不是《金匮要
略》中风历节病篇的
“中风病”。至于 《素问·风论》 中的“五脏
风
”与本篇的“五脏中风”亦是名相近而实异,前者专治风邪为
患,后者以内伤为主。
那么,本节五脏中风、中寒代表了什么
?
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指出:风和寒是代表两类不同
性质的疾病,所谓中风,代表阳证、实证。中寒代表阴证、虚
证。本篇主要是论述五脏风热、阴寒的辨证方法。
陶葆荪编著《金匮要略易解》认为,中风、中寒之
“中”字应
该读平声。因为杂病以内因为主,与伤寒外邪中入的
“中”字不
同。即五脏内有风邪的为
“中风”,五脏内有寒邪的为“中寒”,
而多从
“风为阳邪”“寒为阴邪”以释之。
以上释义可供研究者参考。
15.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
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
-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点评】
此节论述脾约的证治。由于胃热气盛,耗伤脾阴,致
使脾不能为胃转输津液,津液失于四布,偏渗膀胱,而肠道失
润,则小便频数,大便秘结。
麻子仁丸系小承气汤加麻子仁、 杏仁、 芍药和蜜组成, 功能
滋阴润肠,泄热通便。本方为润肠通便之祖方,对后世医家治疗
温病伤阴而便秘有一定启发作用,如温病伤阴便秘,而里实明显
的,用增液承气汤
(生地黄、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甘
草
), 温病伤阴耗血而便秘,同时里实证也较明显的,用养荣承
气汤
(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大黄、枳实、厚朴)。
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
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
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点评】
“肾着”是仲景订立的一个病名。肾着的成因是“身劳
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肾着之病,感于寒湿,病在下焦肾
之外府,故治宜散寒除湿,温行阳气。仲景取
“燠土以胜水”之
治法,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方用干姜散寒祛湿,茯苓、
白术健脾除湿,而甘草与干姜相伍又能温运脾阳,合而用之,使
寒湿得去,阳气温行,
“腰中即温”,肾着得愈。尤怡《金匮要略
心典》对此分析透彻,谓
“其治疗,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厚土
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
其病也。
”此是舍病名而从病因的变法,正是仲师的运用灵活处,
值得深入体会。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腰痛》卷十九将甘草干姜茯苓
白术汤收入,并根据肾着的病名更命为
“肾着汤”。同篇“肾着
散
”方,为本方加桂心、泽泻、牛膝、杜仲,治疗寒湿腰疼。干
姜与挂心相合,温阳之力更著,桂心与茯苓、泽泻同用,又善通
阳利水,病在下,则不妨用牛膝引之下趋,因势利导,且牛膝、
杜仲又有补肾强腰之用。
17.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点评】 死脏,为脏气将绝而出现的一种脉象,与《素问》
“真
脏脉
”相似。原文称五脏死脉,其切脉方法是通过“浮之”(浮取)
和
“按之”(沉取)来辨别脉的形象,判断预后。
18.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
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
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点评】此节是论述三焦不和的辨证。
“其气不和”是三焦竭
部病机之关键。由于历代医家对原文中
“竭”字含义的理解不同,
所以对原文的释义也不一致。一是
“竭”作“穷尽”解。三焦竭部,
即指三焦各部所属脏腑功能减退。二是
“竭”作“阻遏”解。三焦
竭部,是指三焦各部所属脏腑功能因故受到阻過。以上两种释义
均通,可互参。
19.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
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
①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骛溏²;有热
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点评】此节列举热在三焦的病证和大小肠有热、有寒的病变。
------------
①淋秘:淋,指小便演沥涩痛;秘,此作“闭”解,指小便闭不通。
②鹜溏:鹜,即鸭子。骛溏,形容大便如鸭之大便,水粪混杂面下。
20.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槃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
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槃气
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槃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
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
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
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点评】积、聚、槃气三病都可以出现腹中痞块、胀满或胀痛
等证候,故仲景将三者加以比较。积病在脏,病已深入血分,其
痞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聚病在腑,病涉气分,其痞块时有时
无,痛无定处,发作有时,推之能移。聚病较积病略为轻浅,治
疗较易。槃气即食积之病。
上一: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下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草合集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本草纲目
灵枢经
伤寒论
抗疫清冠
抗疫新闻
中医抗疫
抗疫新法
观图化煞
养生保健
中华名药
养生之道
运动养生
药食同源
疗养技法
导引养生
民间疗养
气功修炼
易筋经
长沙杏林易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15273184988
手机:15387483147
电话:0731-84425552
地址:凤亭社区网船班小区(长沙市开福区)
免费咖啡
免费停车
免费书吧
免费WIFI
首页
本草合集
中医经典
抗疫清冠
养生保健
疗养技法
龙凤呈祥
查病理疗
周易风水
投递简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长沙杏林易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1-2026 湘ICP备19002683号-1
技术支持:
智优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