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 《内外伤辨感论》
【组成】人参五分(9g) 麦冬五分(15g) 五味子七粒(6g)
【用法】水煎服,其中人参宜另炖(原方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气阴不足证。症见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口渴多汗,咽干舌燥,脉虚弱;或暑热病后,气耗阴伤而见口渴体倦,气短汗多,脉虚数者;以及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而见咳嗽少疲,短气自汗,口干咽燥,苔薄少津,脉虚者。
2.亡阴证。症见肢冷,气短或气促,汗出如珠,舌光无苔,脉微细欲绝者。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是因气阴耗伤所致。暑为阳邪,其性升散,侵袭人体,使腠理开而汗多,汗出过多,则气阴耗伤,见口渴体倦气短;肺主气,喜润恶燥,久咳不已,则可耗伤肺之气阴,见气短体倦,神疲懒言,甚则气促气喘;阴津不足,津不上承则见口渴咽干舌燥,舌苔薄而少津;气阴伤甚则见汗多肢冷,气短,脉虚等。治证虽异,但病因则一,均为气阴虚损而致,故治当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补心生脉。方中人参味甘性温,大补元气,生津复脉,为君药,东垣曾云:“人参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人参可使肺气充旺,腠理固密,阴液不得外泄,则自汗、气短得解;又能振奋元气,鼓动心脉,则脉绝可复生。麦冬养阴生津,与人参相配益气养阴,两救气阴,是为臣药。五味子敛阴止汗,生津敛气,尤善敛聚耗散之真气,以助生脉,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气、一养阴、一敛汗,共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养心生脉之效。俾气复津回,汗止阴存,气阴充养于心脉,则脉绝可复生,故曰生脉散。
本方长于益气养阴生津,对暑热病后,气津两伤者亦为适宜;至于久咳伤肺而气阴两伤者,亦可以本方益气生津,润燥止咳,以图其治本。现代用治心力衰竭,是取本方具有强心升压作用,这与古人确认该方具有生脉之效是一致的。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气短体倦,汗出,口渴,脉虚数或虚弱。
2.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低热等疾病属于气阴两虚者,以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危重病证见手足厥逆,气促,汗多,脉微细欲绝属于亡阴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3.本方用于热病后气津两伤者,以西洋参代人参为好,西洋参甘微苦而凉,长于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不似人参性偏温,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谓:“西洋参性凉而,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耐受力和降压作用,用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病证。
5.本方具有收敛作用,如外邪未解或暑热未清,气津未伤者,均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摘录】据临床报道:用生脉散治疗心源性哮喘属气阴两虚者16例;年龄最大者74岁,
最小者43岁。其中风心病6例。
4.本方加丹参、山萸肉、何首乌、大枣,即为益心方(经验方)。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增加心肌缺氧,冠心病9例,充血性心肌病1例。16例患者中,除呼吸困难外,还有心悸、倦急懒言、咽干口燥、汗出、舌尖红、蓄薄或花剥、脉细。双肺可闻及湿啰音12例,胸透见肺瘀血征者11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功能低下者11例。治疗方法:以生脉散(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为主方加味。气虚明显者,加黄芪;阴虚较重者,加沙参、生地;伴血瘀者,加丹参、赤芍、益母草、泽兰:伴痰湿肺者,加桑白皮、杏仁、全瓜藝等。重者党参改用红参。治疗前13例用地高辛,治疗期间4例不同程度减少,12例继续服用。结果,症状消失,心率正常,胸透肺瘀血征消失,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较前为好,评为显效,共8例。症状明显减轻,心率下降,肺部湿啰音减少,胸透及超声心动图较之前为好,评为好转,共5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改善不明显为无效,共3例(中医杂志,1988,2:42)。
【方歌】
生脉人参麦味珍,益气生津效汗阴,
汗多气短脉微细,暑伤久咳均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