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 《兰室秘藏》
【组成】当归身三分(6g) 黄连六分,如连不好,更加二分,夏月倍之(10g) 生地黄酒制,三分(15g) 牡丹皮五分(10g) 升麻一钱(12g)
【用法】水煎服(原方为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津,放冷服之)。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症见牙痛,牵引头面作痛,面颊有灼热感,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脉滑大而数。)
【方解】本方治证之病因病机、按原方作者之意,系“因服补胃热药,致使上下牙痛不可忍……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兰室秘藏》)足阳明胃经循面颊,绕口唇,人齿龈……因此,“因服补胃热药”而致胃有积热,胃火上攻者,则可出现牙痛,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面颊灼热;足阳明之别络人脑,故在牙痛之时,并可牵引头面作痛;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胃火迫血上溢,则可出现牙宣。邪正俱实,故见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热虽盛,但未伤津,故可采用苦寒直折之法。方中黄连直折胃腑之火,为君药。升麻既善于清泄阳明热毒,又能辛散胃中积热,有“火郁发之”之意,故重用为臣。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冰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虑。胃有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又以生地黄凉血滋阴;丹皮清热凉血;当归身养阴血,当归身配丹皮,尚有活血消肿的作用,三药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成清胃火,凉血热之效。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宜于胃火较旺者。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牙痛,牵引头面作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2.三叉神经痛、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炎、牙本质过敏、白塞氏病、扁桃体炎、后壁脓肿等属于胃火上攻者,可用本方治之。
3.若兼便秘属于胃热肠燥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属于胃火盛者,可加石膏以清胃生津。牙宣出血属于胃火迫血上溢者,可加准牛膝以引血热下行。
4.小儿重颚(亦称上痛)、重龈属于胃火上炎者,可加银花、灯心草以降火解毒。现有用于坏死性齿炎、细菌性口腔炎、鹅口疮、损伤性口粘膜病、口角炎等属于胃火上卖者。
5.牙痛兼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属于感受风热所致,所谓风火牙痛者,可用本方加防风、薄荷以疏风散热。酯鹏本:淑海
6.风寒牙痛或肾虚火炎之牙龈肿痛,忌用本方。交好通管拾拾圆
【附方】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叶七钱(12g) 山栀子仁一钱(6g) 石膏五钱(20g 甘草三两(6g)
防风四两(10g)。功效: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本方与清胃散都有清泄胃热,疏散伏火的作用,都可用于脾胃伏火证。所不同者,清胃散并能凉血,用于胃火迫血上溢之牙宣出血;泻黄散则兼能调理脾胃气机,适用于热在脾胃气分者。
【参考文献摘录】据临床报道:用清胃散加味治疗急性牙周炎属胃有积热者56例,全部病例均以牙痛、齿龈红肿为特点。结果:牙痛、齿龈红肿消失,全身症状解除,半年未复发者32例;牙痛和全身症状消失,齿龈红肿明显消退,3个月内未复发者19例;牙痛和其他症状暂时缓解,停药2周后又复发者4例;无效1例。多数患者3~5剂可痊愈(中医杂志,1985,7:65)。
【方歌】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医方集解》加石膏,牙痛龈肿及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