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清脏腑热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30g) 木通(10g) 生甘草梢各等分(10g)
【用法】加竹叶10g,水煎服(原方三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人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功效】清心利水,导热下行。
【主治】
1.心经火热证。症见心胸烦热,面赤口渴,渴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2.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小便短赤涩痛,舌红脉数
【方解】本方原治心经有热之证,明代《奇效良方》用治心热移于小肠之证。心经有热,故心胸烦热;心火上炎并已伤阴,故面赤口渴,渴欲冷饮;舌为心苗,心经有热,故见口舌生疮。治之既需清心火,又需利水,利水的目的是引心火从小便出,所谓“导赤”即是此意。方中生地黄为君药,既能清心火,又能养阴液。木通为臣药,利水降火,引热下行,木通虽属苦寒之品,但与生地黄配伍则利水而不伤阴。竹叶为佐药,既能助君药以清心热,又能助臣药以利水。甘草用梢者,一可通淋止痛,二可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为主,利水、养阴为辅的功效。
本方既然以“心经有热”为立法依据,何以不用苦寒直折之法?其中原因,一是热邪不甚,《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在评论导赤散时曾言:“此则……火不实……”即是此意;二是原方作者创制导赤散之时,考虑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所谓“水虚”的特点,不可轻易苦寒攻伐,故用甘寒之生地黄以清心火、养肾水。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分清别浊的功能,因此,心经有热则可移到小肠而出现小便短
赤涩痛。本方上清心热,下利小便,故亦可治心热移于小肠之证。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心胸烦热,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
2.病毒性口腔炎、鹅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小儿夜啼等属于心经有热者:急性肾小
球肾炎、白塞氏病、泌尿系感染等属于心热移于小肠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3.心火较盛者,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尿血属于心热移于小肠者.可加小蓟以凉血止血。
4.原方生地黄、甘草梢、木通各等分,临床运用时,木通用量不能过多,以免利水伤肾。
【参考文献摘录】据临床报道:用本方加黄芩、黄连等治疗小儿口腔覆疡33例。高热惊厥者加钩
商:覆疡面融合成片者加银花、蒲公英;颌下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结果:服药3天疼愈者26例,服药5天痊愈者6例,显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山东中医杂志,1988;2:52)。
【方歌】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