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酒拌炒 柴胡各一钱(各6g)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栀子炒
黄芩酒炒(各10g )当归尾 甘草(各6g) 生地黄酒拌炒,各五分(15g)
【用法】水煎服(原方 㕮咀,清水三大碗,煮至一杯,食远热服)。
【功效】泻肝胆实火,利下焦湿热。
【主治】
1.肝经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肿痛,暴躁易怒,胁痛口苦,耳鸣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症见小便短赤,睾丸肿痛重坠,或妇人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出自《医方集解》,原方主治肝经之病。肝为刚脏,开窍于目,因此,肝经实火上炎则见头痛,目赤肿痛,暴躁易怒;肝经布胁肋,故见胁痛;肝与胆相表里、肝病易波及胆,故见口苦,耳鸣耳肿等胆腑热证;肝经络阴器,肝经湿热下注(湿热俱重),故见华丸肿痛重坠,小便短赤,或带下黄臭,舌红苔黄或黄腻。此时,火热虽盛,但未伤津,故可用苦寒之品直折其火,并以利水之品引火(或湿热)从小便出。方中龙胆草既苦寒清热以清肝经实火,又苦寒燥湿以除下焦湿热,不论是肝经实火或下焦湿热都能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黄芩、栀子亦为苦寒泻火、燥湿之品,可助君药上清肝火,下除湿热、为臣药。君臣相伍,苦寒直折,切中病情。泽泻、车前子、木通清利湿热,引火(或湿热)从小便出;肝藏血,肝有热又易伤阴血,故用生地黄滋肝阴,当归尾活血舒肝,柴胡疏畅肝胆,并有引诸药人肝胆经的作用,以上六味共为佐药。使以甘草,意在缓和龙胆草之苦燥。诸药
合用,既苦寒直折,又引邪外出,是一种比较周全的治法。
本方既可治肝火上炎,又可治肝经湿热下注,此两证候,不论是病因,或病位都不相
同,何以都辅以利水?原因是前者之利水,其目的是引火下行;后者之利水,其目的是引湿
热外出,因此,都有必要辅以利水。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凡属肝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证候,均可运用,以口苦溺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运用要点。
2.本方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科。内科: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黄疽型传染性肝类、泌尿道感染、白寒氏病、精神分裂症等;外科:睾丸炎、胆囊炎、阴囊湿疹、乳腺炎等;妇科:盆腔炎、子宫颈炎、阴道炎、前庭大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五官科:结膜炎、青光眼、葡萄膜炎、中耳炎、鼻窦炎等属于肝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
3.本方利水之力颇强,用于肝经实火上炎证时,可去木通,以免利水过甚而伤阴。
4.黄疸属于湿热瘀阻者,宜去甘草、生地之腻滞,加大黄、茵陈以清热利湿,祛瘀退黄。此时,大黄与当归尾的配伍意义是降泄瘀热。
5.白带,带下赤白相兼,或色黄如脓,粘稠如豆腐淬样,气味秽臭属于肝经湿热下注者,可以黄柏易黄芩以增强清泄下焦湿热之力。
【附方】
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当归(5g) 龙脑(即龙胆草)(3g) 川芎(6g) 山栀子仁(8g) 川大
黄(3g) 羌活5g 防风各等分(6g)。功效:清泻肝火。主治;肝经郁火证。症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
钱仲阳创制此方原治“肝热抽搐”,但肝热抽搐属肝风内动者,治宜平肝熄风而忌辛温
升散,本方羌活、防风、川芎均属辛温升散之品,不宜肝风内动证,现多用于肝经火郁证。
本方与龙胆泻肝汤都有清泻肝火的作用,都可用于肝经热盛之目赤肿痛,燥躁易怒等正
邪俱实者。所不同者,龙胆泻肝汤兼能利水,一清一利,适于肝经实火上炎者;本方则兼能
疏散火郁,一清一散,适于肝经郁火者。
【参考文献摘录】据临床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性睾丸炎36例,胀痛加川檩子;肿硬者去生地,加
橘核;血尿加白茅根;尿频加石苇;合并前列腺炎加薢;合并淋病性尿道炎去甘草,加土茯苓;局部用金黄膏外敷。结果:全部症状消失,血、尿常规正常(黑龙江中医药,1988,6:44)。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车前生地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亦可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