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半夏洗,半升(12g) 黄芩(8g) 干姜(6g) 人参各三两(10g) 黄连一两(5g) 大枣十二枚(6g) 甘草炙,三两(6g)
【用法】水煎服(原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暖一升,日三服)。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除痞。
【主治】痞证。症见心下痞闷或胀满,不痛,伴肠鸣下利,恶心呕吐,苔腻而微黄,脉弦数。
【方解】痞证是胸腹间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种自我感觉。其病因病机有多种,有因湿热阻滞,有因寒热互结,有因气虚气滞。本方治证,按原方作者所言,系因“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所致;“柴胡汤证具”,按理宜用和解法,医者却用苦寒泻下法,以致误下伤及中阳,脾胃阳虚,升降失常,故见心下痞;与此同时,少阳之邪热则乘虚内犯肠胃,故见肠鸣下利,苔腻微黄。此时,寒热互结,正虚邪实,治疗上,寒(湿)非温不散,热非寒不清。但是单用辛温散寒之法则邪热更甚,单用苦寒泄热之法则更伤脾阻,惟以上两法有机结合,才是正道,此即“辛开苦降”法的由来。本方以辛温之半夏为君,一是取其辛温散结之性,以散寒热(或湿热)之互结:二是取其和冒降逆之性,以降胃气之上逆。干姜辛热,温中散寒,芩、连苦寒,降泄邪热,共为臣药,君臣相伍,共奏辛开苦降之效。然痞证之病机与误下伤中阳,脾虚失运有关,故又选用人参、大枣甘温益脾,复“牌主升”之职,与半夏相伍,有升有降,脾胃之运化则可自如。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与干姜、大枣相伍,辛甘化阳以助脾胃之运化。综观全方,苦辛并进以散其寒热互结,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并见,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
本方虽为小柴胡汤证误治所致,但少阳半表之往来寒热已除,故无需柴胡、生姜之透表;今邪已内陷人里,病位在中焦,故改用入里之干姜、黄连,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辛开苦降之方。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心下痞满,呕恶泻利,苔腻微黄。
2.胃肠炎、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肝炎、胰腺炎、口腔溃疡、妊娠恶阻等属于寒热(或湿热)互结,脾胃虚弱者,可用本方治之。
3.痞证,呕恶较甚,苔厚腻属于湿热内蕴于中焦(湿重于热)者,宜去炙甘草、大枣之甘壅,并加生姜、枳壳以和胃止呕。由于食积或气滞所致的痞证,不宜用本方。
【附方】
1、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生姜四两(15g)甘草炙,三两(6g) 人参三(9g) 干姜一两(3g) 黄芩三两(10g) 半夏半升(10g)黄连一两(6g)大枣十二枚(4枚)。功效:辛散水气,和胃消痞。主治:水气与热邪互结之痞证。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舌苔白黄而滑。
本方系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加生姜而成。与半夏泻心汤相比,两方都有辛开苦降,和胃除痞作用,都可用于痞证。所不同者,半夏泻心汤苦(寒)辛(温)并用,用治寒热互结之痞证;本方则重用生姜以辛散水气,用治水热互结之痞证。
2.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黄连(10g) 甘草炎(6g) 干姜(6g) 桂枝各三两(6g) 人参二两(6g)半夏半升(10g) 大枣十二枚(4枚)。功效:清上温中,和胃止呕。主治:上热下寒证。证见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腹痛,舌淡红,苔白黄相兼,脉弦数。
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与半夏泻心汤相比,两方都有辛开苦降,和胃降逆的作用,都可用于寒热错杂证。所不同者,半夏泻心汤证为寒热互结于中焦牌胃、以心下痞满为主症。本方证为上热下寒(胸中有热,肠中有寒),以胸中烦热,腹痛呕吐为主症。
【参考文献摘录】
据临床报道: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肠炎100例,发热者加葛根,呕吐或腹中冷痛者加生姜,腹胀明显者加枳壳、木香。经治疗3日后,治愈7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浙江中医杂志,1985,4:155)。
【方歌】
半夏泻心用干姜,黄芩人参连枣甘,
寒热互结成虚痞,辛开苦降此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