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桔梗炒(各5g)
人参各一两(3g) 甘草半两(3g)。以上为小儿量。
【用法】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原方为末,每服三钱,入生姜、薄荷煎服)。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本方原为小儿体虚外感风寒湿邪而设。后世推广用于年老、产后、大病后,以及素体虚弱而感风寒湿邪者。外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而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出现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风寒犯肺,肺气不宜,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风寒夹湿,湿滞气机,故胸膈痞满;因正气不足,故脉虽浮而重按无力。治疗上应以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为法。方中羌活能走肌表,善于治上半身的风寒湿邪;独活善于治下半身之风寒湿邪,两药相配,发散风寒,祛风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共为君药。川芎,柴胡为臣药,川芎祛风止痛;柴胡祛风透表,两者相配,助君药以辛散外邪,祛风止痛。佐以桔梗、前胡,枳壳宣肺降气,化痰止咳;茯苓健脾渗湿;人参益气,能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使该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五药共为佐药。生姜、薄荷助君臣药以发散外邪;甘草既助人参以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诸药,皆为使药。诸药合用,以解表为主,辅以益
跟版)气,共成扶正祛邪之功。
本方有人参,后人又名为“人参败毒散”,以示与荆防败毒散有所区别。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因小儿元气未充,故用人参,补其元气,托邪外出,正如《医方考》所说的“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曰败毒”。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苔白,脉浮按之无力。
2.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属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者,可用本方治疗。
3.外感风热,邪已人里化热,以及阴虚外感,均不宜使用本方。
4.痢疾初起,见有恶寒发热,身痛肢楚,头痛无汗,泻下赤白、不爽,苔白腻者,此属风寒湿邪从表陷里之证,可用本方(可去人参)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痢疾自愈。喻嘉言认为痢疾的邪本来由表陷里,用本方仍使邪由里出表,故将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现有用于肠胃型感冒、急性肠炎等见有上症属于风寒湿邪由表陷里者。但若见舌红苔黄,此为邪已陷里化热,则应禁用本方。
5.本方去人参,加连翘,银花,名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功能祛风散湿,发汗解毒。主治疮疡初起,红肿热痛,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属于风寒湿毒郁于肌腠者。
【附方】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组成:羌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茯苓 荆芥 防风 桔梗 川芎、甘草五各分(3g)。功效: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证。一钱五分(各8g) 见憎寒壮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苔白,脉浮缓。亦可用于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初起等具有风寒湿表证者。
败毒散乃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治小儿外感风寒湿而设。明朝《摄生众妙方》认为体未虚者,可去人参,并加荆芥、防风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因此而创制了荆防败毒散。两方之功效甚为相似,但荆防败毒散祛风散寒之力较强,适于风寒湿邪较甚而正气未虚者。
【参考文献摘录】距离临床报道:用败毒散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37例,结果治愈17例,显
效18例,2例在治疗中家长放弃纯中药治疗,加用西药,作无效计,总有效率为94%左右(陕西中医,
1999.7:297)。
【方歌】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梗同,J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类方比较】——败毒散 九味羌活汤
均能疏风散寒,祛湿解表。用治外感风寒风湿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痛项强等。
败毒散——兼有益气扶正,宣肺止咳的作用,是益气解表的代表方。用治外感风湿邪,兼正气不足而见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咳痰声重,
苔白,脉浮重按无力
九味羌活汤——兼有清解郁热的作用。用治外感风寒湿邪较甚,兼里有蕴热而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苔微黄、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