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八)
o【原文】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方六十一。[11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注释】
①以火迫劫之:用火法强迫发汗。
②亡阳:此处的阳,指心阳,亡阳即心阳外亡,神气浮越之谓。
【白话解】
太阳伤寒证,脉象浮,本应当发汗解表,医生却用火治法强迫发汗,导致心阳外亡、神气浮越,出现惊恐狂乱、坐卧不安,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牡蛎五两(炒),蜀漆三两用水洗去腥味),龙骨四两。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加入蜀漆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解析】
脉浮病在表,不用麻桂发汗而以火疗劫汗。汗为心液,火气通于心,心液受损,心阳外越,以致心神不宁,惊惕如狂,起卧不安。治用桂枝汤去芍药以专回心阳,加龙骨以镇摄。蜀漆为常山之苗,功同常山,病至惊狂,多兼痰
热内蒙,佐之以蠲痰泄热。
【原文】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113]
【白话解】
病的表现像太阳伤寒证,但脉搏不弦紧反而弱,并且出现口渴,这是温病而不是太阳伤寒证。如果误用火攻,火邪内迫,就一定会出现谵语等变症。温病初起脉弱,一般并见发热脉浮,用辛凉发汗解表法治疗,汗出邪散,则疾病可愈。
【解析】
形作伤寒,当恶寒发热无汗。伤寒脉弦紧,今脉不弦紧而弱,弱为营阴内虚,津液不足,故口渴。阴虚不宜强汗,更不宜火疗。用误则胃液益伤而化燥,故发谵语。如脉弱而浮,其热在表,当从汗解。本条文义欠明,注家议论纷纭,有疑非仲景语者。钱潢谓:“此温病之似伤寒者也……乃脉不应证之病也……以脉虽似弱而邪热则盛于里。”(见《伤寒论辑义按》)云温病之初,脉不应证,临床每有之,热盛于里,则与辨证难合,阴虚之渴,必不多饮,况经文已明言当从汗解,其热应邪在表。
【原文】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114]
【注释】
清血:便血。
【白话解】
太阳表证,用火熏法强使发汗而汗不出,火邪内攻,邪热内扰,病人必烦躁不安,如果病至第七天,邪气在太阳经当行尽,病当痊愈而仍不痊愈的,就一定会出现大便下血的变症。由于这是误火所致,所以叫作火邪。
【解析】
太阳病,治当用汤剂发汗,反而用火熏方法,不仅不得汗出病解,反致火热之气内迫,因之增加烦躁不安。所谓“到经不解”,指太阳病到了应当解除的日期,一般在六七日左右,病症仍未解除,则火热人血,伤及阴络,可能
发生大便下血,所以说“必清血”。必为推断之词,据理分析,可能发生躁扰或便血,这对提高诊断的预见性有指导意义,只有提高了预见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防止或减轻变症的发生。伤人致病的因素谓之邪,变症因误用火熏而致,所以名曰火邪。
【原文】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115]
【白话解】
脉象浮,发热甚,这是太阳表实证,当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却反用温灸法治疗,这是把实证当做虚证来治疗,火邪内攻,耗血伤阴,一定会出现咽喉干燥、吐血的变症。
【解析】
艾灸主要适用于虚寒症,今脉浮热甚,显然是阳症实症,反用灸法治疗,即所谓“实以虚治”,两实相合,势必火热更炽,血为火迫而妄行,因而发生咽燥吐血。前条是用火熏,本条是用艾灸,前条为下血,本条为吐血,似乎
与火熏、艾灸的不同火法有关,实际不是决定因素,主要是随人的体质而异,如病人平素下焦之阴不足,则火热易伤阴络,阴络伤则血下行而便血;如病人平素上焦阳盛,则火热易伤阳络,阳络伤则吐血。
【原文】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116]
【注释】
①追虚逐实:血本虚而更加火法,劫伤阴分,是为追虚;热本实,而更用火法,增加里热,是为逐实。
②血散脉中:火毒内攻,血液流溢,失其常度。
③焦骨伤筋:形容火毒危害之烈,由于血为火灼,筋骨失去濡养,故曰焦骨伤筋。
④邪无从出:误治后,表邪不得从汗而出。
⑤因火而盛:因误用灸法,邪热愈加炽盛。
【白话解】
病人脉象微数,属阴虚内热,千万不可用灸法治疗,如果误用温灸,就成为火邪,火邪内迫,邪热内扰,就会出现烦乱不安的变症。阴血本虚反用灸法,使阴更伤;热本属实,用火法更增里热,血液流散于脉中,运行失其常
度,灸火虽然微弱,但内攻非常有力,耗伤津液,损伤筋骨,血液难以恢复。脉象浮,主病在表,当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如果用灸法治疗,表邪不能从汗解,邪热反而因火治法而更加炽盛,出现从腰以下沉重而麻痹,这就叫火逆。如果病将自行痊愈的,一定会先出现心烦不安,而后汗出病解。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因为脉浮,浮主正气浮盛于外。所以知道汗出而病解。
【解析】
脉微为阴虚血不足,脉数为热。微数之脉,即数而无力,证属阴虚而热。灸疗只能适应阳虚面寒,故云此证慎不可灸,误灸则火气内迫,心烦气乱。虚其虚而实其实,谓追虚逐实。甚则火气内烁,筋骨枯槁,血难恢复。其灸
火虽微,阴虚有热患者,亦慎不可用。
【原文】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方六十二。[117]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注释】
烧针:用粗针外裹棉花,蘸油烧之,俟针红即去棉油而刺入,是古人取汗的一种治法。
【白话解】
用烧针的方法强使病人出汗,致心阳损伤、下寒上逆,一定会发作奔豚,出现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时作时止的症状。同时,由于针刺的部位被寒邪侵袭,出现红包块。在治疗上,可内服汤药,用桂枝加桂汤;外用灸法,在肿起的包块上各灸一艾炷。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桂枝达到五两,加桂枝的原因,是因为桂枝能降奔豚气。
【解析】
烧针是古代发汗的一种方法,由于处理不当,风寒之邪从针孔处侵人,致使血脉凝涩,针孔处发生红色肿块。风寒之邪引动下焦水寒之气向上攻冲,有如奔豚状,主要是病人自感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其病机为心阳虚而肾水上
乘,所以外用艾灸其红色核块,以温散寒凝之气血,内用桂枝加桂汤和营卫、平冲逆。
【原文】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方六十三。[118]
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桂枝一两,去皮 骨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白话解】
误用火攻而又行攻下,因火攻发汗致心阳损伤,出现烦躁不安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炒),龙骨二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每日服三次。
【解析】
火逆指误用火法而导致的变症,烧针为火法中之一种,下后又用烧针,以致烦躁不安,这是心阳受伤,心牡蛎汤。神烦乱,所以治宜温复心阳、重镇安神的桂枝甘草龙骨
【原文】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119]
【白话解】
太阳伤寒证,如果用温针进行治疗,年会导致惊地不安的变症。
【解析】
以上十条,阐述火逆之证。本条则为总结强调太阳伤寒证,只宜麻黄汤发汗,不宜火迫劫汗,否则每易伤阴劫液,扰乱心神,而为惊狂之变。
【原文】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120]
【白话解】
太阳表证,应当有畏寒发热的症状,现病人出现自汗,反而不见畏寒发热,关脉细数,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引起的变症。在得病一两天误用吐法的,就会出现腹中饥饿,却不能食;得病三四天误吐的,就会出现不喜欢吃稀弱,想吃冷的食物,早晨吃进的东西,晚上就吐出来。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致的变症,其病变尚轻,所以叫作“小逆”。
【解析】
太阳病误用吐法,因吐得汗,表虽解而胃虚不能食。吐法亦能使卫阳外越而出汗,吐后出汗,原有恶寒发热之太阳证顿罢,而症见不能食。关上脉细数,关上以候脾胃,细为虚,数为热,细数同见,是脾胃因虚而热。证由吐后形成,故谓吐之过。一二日、三四日,大约之辞。一二日,病程较短而
呕吐的,脾胃所伤不重,虽不能食,尚能知饥,三四日,病程较长而呕吐的,其虚较重,虽稀粥亦不能进。欲冷食是胃有虚热,食亦不能受纳,移时仍须吐出,故朝食暮吐。小逆,谓误治而未至大变,是逆之小者。
【原文】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121]
【白话解】
太阳表证,应当有畏寒的见症,治疗当用汗法以解表,现却使用吐法,吐后病人反而出现不怕冷、不想穿衣服,这是误用吐法所致内热变症。
【解析】
承上条误吐,不仅胃虚不能食,亦可出现胸中烦热。太阳病误用吐法,表证因吐得汗而解,恶寒罢,但症见内烦不欲近衣,无壮热、渴饮、脉洪及腑实证,未传阳明。乃吐后胃液受伤,胃燥失濡所致。
【原文】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122]
【白话解】
病人脉象数,脉数一般为邪热所致,热能消化水谷,应当出现能食的症状,却反而出现不能食而呕吐的症状,这是发汗不当,导致阳气衰微,胃阳虚躁,因而出现脉数。这种脉数是假热的表现,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不能食;因为胃中本虚冷、虚气上逆,所以出现呕吐。
【解析】
本条就发汗失当,汗出胃虚,反见脉数,辨识胃虚与胃热,脉数为热,如有热,应消谷而引食。今食气指胸膈间脏腑之机能。”故所谓膈气虚,亦即肖
人反吐,是汗后胃阳受伤,膈气内虚所致。陆渊雷云:之代词、胃虚面脉数,必数而无力,如上文所云帮熟此热乃误治外因所致,非胃中本有之热,故调客热。客热不能消谷。胃中因汗出多而虚冷,故食而吐。
【原文】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方六十四。用前第三十三方。[123]
【白话解】
太阳病,病传阳明已经十余天,病人胃脘部烦闷不适,泛泛欲呕,胸部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微有胀满,心中郁闷烦躁,如果是误用峻猛涌吐或泻下药所致的,可用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不是吐下所致的,就不能用调胃承气汤。此证虽有只想呕吐、胸部疼痛、大便稍溏泄的症状,但不是柴胡汤证。因为病人泛泛想吐,所以可以推知是峻吐峻下所致。
【解析】
太阳病十余日,已过一候,故谓过经。症见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腹微满,郁郁微烦。温同愠,愠愠,胃中泛泛不适貌。欲吐心烦,胸痛腹满,似属少阳,但少阳满痛于胁下,与在胸腹有别。少阳大便不溏,今反溏,且无寒热往来,应排除少阳证。经追问病史,前医曾吐下并施,吐下伤其里,
胃逆而呕,热陷而便泄。液伤胃燥,满痛不除者,用调胃承气汤以清燥泄
热,“若不尔者,不可与”,说明非吐下伤里化燥,则又应作别论,不可予调胃承气汤。“但欲呕”以下,是重鉴别。
复说明以上诸症,乃极吐下后之变局,应与柴胡汤证
【原文】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方六十五。[124] 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泮。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白话解】
太阳病,经六七天,表证仍然存在,脉象沉滞不起,没有结胸的见症,神志发狂的,这是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的缘故,当有小腹部坚硬胀满、小便通畅等症,攻下瘀血就可痊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太阳之邪随经人里,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的缘故。用抵当汤主治。
抵当汤方
水蛭(炒)、虻虫(去翅足,炒)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用酒洗)。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不下血的,可以继续服。
【解析】
太阳病六七日,一候将尽之期,恶寒发热症仍在,属表证未解,其脉当浮。今脉微而沉,微沉为病人里,但又不见心下硬痛,故云反不结胸。患者出现狂妄不安,少腹硬满。少腹属下焦,是知热结膀胱,蓄水蓄血?蓄水是气化病,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是气不病而病血,血因热而瘀蓄,故少腹硬满而发狂。此证较前桃核承气汤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已深一层,故主用抵当汤之虫类攻剂,以急下瘀热。
【原文】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方六十六。用第六十五方[125]
【注释】
谛:证据确实。
【白话解】
太阳病,症见皮肤发黄,脉象沉结,小腹坚硬,如果小便不通畅,则不是蓄血证,而是湿热发黄证;如果小便通畅,并有狂乱征兆的,则是蓄血发黄证无疑,用抵当汤主治。
【解析】
水湿内郁,可发黄,瘀血内结,亦可发黄。太阳病身黄,如属湿热内郁,是气化为病,小便当不利,下腹虽满,必无狂躁。故小便不利者,病不在血,无血蓄结。脉沉,病在里,结为气血凝滞,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是下焦瘀热所致血结。治宜抵当汤以下瘀热。
【原文】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方六十七。[126]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醉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注释】
不可余药:有两种解释,一为不可用其他药物,二为连药浑一并服下。
【白话解】
外感病,发热,小腹部胀满,如果是水饮内蓄证,应当小便不通畅,现小便反而通畅,是下焦蓄血证,应当攻下瘀血,不可用其他药物,适宜用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炒),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炒),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以上四味药,共捣成细末,分作成四个药丸,用水一升,取一个丸药煎煮,煮至七合、连药渣一起服下。服后24小时应当下血,如果不下血的,可以再服。
【解析】
伤寒发热,少腹满,一般多系膀胱气化不行,应小便不利。今反利,是气化无病,水不蓄,而为蓄血。蓄血当下其血,证情较轻者,宜抵当丸。抵当丸与抵当汤,配伍同,减虻虫水蛭量三分之一,分作四丸,每服一丸,药力
较汤剂大为缓和。故本条证情,当较前者为轻。结合腹诊,前者硬满,此则满而不硬,且证无发狂,可见一斑。
【原文】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
【注释】
苦里急:少腹内苦于急迫不舒。
【白话解】
太阳病,因为饮水过多,致水饮内停,如果小便通利,是水停中焦,一定会出现心悸不宁的见症;如果小便短少不通畅,是水停下焦,一定会出现小腹部胀满急迫不舒的
【解析】
以上三条,就小便利与不利,辨识蓄血、蓄水之分,本条则就小便利与不利,辨识水蓄中焦及水蓄下焦之鉴别。太阳病兼见胃燥欲饮,宜少少与之。如饮水多,易致水气停聚。其小便自利者,是膀胱无病,心下动悸,是水停中焦,如小便不利,是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行,必见下腹满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