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七)
●【原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注释】
蒸蒸而振;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战栗颤抖。
【白话解】
外感寒邪或风邪,有柴胡汤证的症候,只要见到一二个主症的,就可以确诊为柴胡汤证,不需要所有的症候都具备。凡是柴胡汤证而用攻下的,如果柴胡汤证仍然存在,可以仍给予柴胡汤进行治疗。服药后,正气借助药力与邪相争,一定会出现畏寒战栗,然后高热汗出而病解的战汗现象。
【解析】
第96条所述少阳病,副症多端,应以往来寒热、胸肤苦满为标准,故此二症亦称小柴胡证。云伤寒中风,复云有柴胡证,是其病在太阳时已见小柴胡证,病既转属少阳,应从少阳论治。“但见一证”,指柴胡一主症而言,副症或有或无,不必全具。柴胡汤证误下后未见内陷,寒热往来症仍在,可再予柴胡汤。此与太阳病误下而桂枝汤证仍在者,再予桂枝汤义同。但误下虚其里,服柴胡汤后,可能出现战汗。战汗之象,内则蒸蒸而热,外则振栗而寒,继以汗出而解。
●【原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五十三。用前第五十二方。[102]
【白话解】
患外感病二三天,心中悸动不宁、烦躁不安的,用小建中汤主治。
【解析】
以伤寒冠首,自应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未提属于省文。仅有两三日,就发生了心悸烦扰,既无蓄水证,当不是水气凌心之悸,又无胸中窒和口苦等症,也不是热扰胸膈或胆火上炎之烦;那么,当责之平素里虚不足,阳气虚不能胜邪则心悸,阴血弱为邪所扰则心烦,总的说来,是邪实正虚。表里证同具,里虚者应先治其里,这是必须遵循的治疗原则。心中悸而烦为阴阳两虚,所以,治宜用平补阴阳的小建中汤。如果阴阳能够及时得复,不但悸烦可止,由于抗邪有力,外感表邪也可能获得解除,因此,又有寓汗于补的积极意义。
●【原文】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 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五十四。[103]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 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 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注释】
①过经:超过了病愈的日期。经,作常字解,意指太阳病的病程。
②心下急:胃脘部拘急窘迫。
【白话解】
太阳病,邪传少阳十多天,医生反而多次攻下,又经过四五天,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可先给予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出现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心中郁闷烦躁,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病情未能解除,用大柴胡汤攻下里实,就可痊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生姜五两(切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另一方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恐怕不是大柴胡汤。
【解析】
期而愈。柯韵伯说:“经者,常也,过经是过其常度,非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所谓过经,指病程较长,未能如经尽故也,七日不愈,是不合阴阳之数,便为过经。”病经络之经也。发于阳者七日愈,七日以上自愈,已行其程虽有十余日,但并不一定传人阳明,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下法,是为误治。从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可见用下之前,是柴胡证。既然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自当仍用小柴胡汤治疗。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得转,病即可愈;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而为呕不止,由胸胁苦满而为心下急,由心烦而为郁郁微烦,这就表明病机不单纯在半表半里,而且兼里气壅实,所以应改用大柴胡汤和解兼下其里实。
●【原文】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方五十五[104]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徽
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注释】
①日晡所:日晡,即午后三时至五时。所,语尾,即今言“光景”“上下”“之谱”的意思。
②已而:时间副词,第二事发生距第一事不久时用之。
【白话解】
外感病,经过十三天不解除,胸胁满闷而呕吐,午后发潮热,接着出现轻微腹泻。这本来是大柴胡汤证,应当用大柴胡汤攻下,医生却反而用峻下的丸药攻下,这是错误的治法。结果导致实邪未去而正气损伤,出现潮热、腹泻等症。潮热,是内有实邪的见症,治疗应当先服小柴胡汤以解除少阳之邪,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主治。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 (炙),生姜一两(切片),半夏二十铢(旧本为五枚,用水洗),大枣四枚(剖开),芒硝二两。以上八味药,以水四升,先加入前七味药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煮至稍开,分两次温服。服药后大便不解的,可继续服。
【解析】
伤寒十三日不解,只说明病程时间,并不肯定病在何经,当根据临床症候作具体分析,从胸胁胀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来看,是少阳、阳明两经同病,也就是大柴胡证,照理治宜大柴胡汤。既然兼阳明里实,一般不应下利,现在反而见到下利,这可能是因丸剂误下所致,提示应当询问治疗用药的经过。然而仅是微利,并且潮热等症仍在,表明除微利之外,其他症情未变,但是既经丸药误下,正气必然受伤,因而非大柴胡所宜,治当先用小柴胡汤助正达邪以和解少阳,再用柴胡加芒硝汤兼下阳明燥实。
●【原文】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方五十六。用前第三十三方。[105]
【白话解】
外感病,经过十三天,邪传阳明而见谵语,是胃肠有实热的缘故,应当用汤药攻下。如果小便通利,大便应当坚硬,现却反而出现腹泻、脉象实大,可以断定这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属错误的治法。假如不是误治而是邪传三阴的腹泻,脉象应当微细,四肢应冷,现脉象反而实大,是内有实邪的标志,说明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其大便虽通而实邪未去,应当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解析】
“过经”,即已过太阳经,提示太阳证已罢。伤寒二候之期,太阳证罢,病仍不解,症见谵语,已化燥人里腑实,当用承气下之。未下之前,其小便自利者,大便当硬,今反下利,知前医曾以丸药缓下,丸药之过,虽有下利,属于实热未除,非里虚。其脉应微厥。微厥系微弱似伏,今脉反调和,是脉与症相应,虽下利而燥屎未去,脉症俱犹属实,故宜调胃承气和以下之。
●【原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五十七。后云,解外宜桂枝汤。[106]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注释】
①如狂;好像发狂,较发狂为轻。
②少腹;亦称小腹。一说脐以下腹部为小腹,脐下两旁为少腹。
③先食温服;在饭前服药。
【白话解】
太阳表证没有解除,邪热人里,与瘀血互结于下焦膀胱,出现有似发狂、少腹拘急硬痛等症状,如果血从小便自行排出,如果病人能自行下血,就可痊愈。如果表证还没有解除,尚不可以用攻下法攻里,应当先解表,待表证解除后,出现小腹拘急硬痛等里证的时候,才能攻里,宜用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前四味药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微微煮开后离火,每次饭前温服五合,一日服三次。服药后应当出现轻度腹泻。
【解析】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是说本病之病因。太阳在经之邪热不解,而随经陷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变为太阳腑证,热邪蒸动胞中之血,致燥扰不安类似发狂。血为热迫,则血自下,血下则热随血泄而愈。若血不自下,则血为热搏,瘀积于下而致少腹急结。“急结”,是说少腹拘急结硬,或痛,或里急后重,此须药物治疗,宜桃核承气汤,若太阳外证仍在的,当先从表证施治,外解则可攻里。桃核承气汤方用芒硝、大黄无关燥屎,燥屎因气结不通,故用枳实、厚朴,此用以下其瘀热,故用桃仁桂枝以行血去瘀。
●【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五十八[107]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 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白话解】
外感病八九天,误用攻下,出现胸部满闷、烦躁惊惕不安、小便不通畅、谵语、全身沉重、不能转侧的,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用水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炒),大枣六枚(剖开)。以上十二味药,将大黄切成围棋子大小,余药用水八升,煎煮成四升,然后加入大黄,再煮一二开,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柴胡汤加入龙骨等药。
【解析】
伤寒一候已过,见有里实方可用下法。下之过早,则虚其里,胆虚热郁,则心烦惊惕谵语,水气弥漫三焦,决渎无权,则胸满身重,小便不利。属少阳坏证,可与小柴胡汤以和里达表,加龙牡铅丹以镇肝胆,茯苓大黄以泄下利水。
●【原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方五十九。[108]
【注释】
①纵:五行顺次相克的形式。正常为克,异常为乘。
②期门;穴名,位在乳直下两寸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白话解】
外感病,腹部胀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这是肝木克伐脾土的征象,名叫纵,用针刺期门的方法进行治疗。
【解析】
期门为肝经之募穴,主治肝郁气滞诸症,如胸胁胀满疼病,暖逆吞酸等症。
【原文】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方六十[109]
【注释】
横:是五行逆次反克的形式。
【白话解】
外感病,发热,畏缩怕冷,口渴甚,想要喝水,腹部胀满,这是肝木反克肺金的表现,名叫横,当用针刺期门法治疗。治疗后如果出现自汗出,小便通畅,为肝气得泄,病将痊愈。
【解析】
肝强乘肺,症见恶寒渴饮、腹满,是肺气不宣,水气内停。肝强乘肺,在五行乘侮关系中,属于反克,故谓“横”。能得汗出而小便利,则水气化而病可愈。此肝乘肺以下三句,是倒装句,应在“其腹必满”句下。
●【原文】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110]
【注释】
①熨:火疗法之一,《备急千金要方》有熨背散,是以乌头、细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川芎、芍药捣筛,醋拌绵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
②卓然而痛:突然感到头痛。
③谷气:水谷之气,阳气。
【白话解】
太阳病第二天,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医生反而用热熨疗法来熨病人的背部,导致汗出很多,火热之邪乘虚人于胃,胃中津液枯竭,于是出现躁扰不宁、谵语,病经十多天,如果病人出现全身颤抖、腹泻,这是正能胜邪,疾病
将要解除。如果火攻后病人腰以下部位不出汗,反见呕吐,足底下感觉冰凉,大便干硬,小便本应当频数,但反而不频数而量少,想解又解不出,解大便后,头猛然疼痛,并感觉脚心发热,这是水谷之气向下流动的缘故。
【解析】
此条论述用火疗取汗之坏证。但从“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以下,文义不顺,证情繁杂,注家多认定有讹误,或非仲景之文。其大意为太阳病初期,症见烦躁,不应躁而躁,故云反躁。太阳病见烦躁,是表寒里热,医者忽视
里热,反用烧砖熨背取汗,大汗出而热邪人胃。胃液既伤,复受火热内灼,以致胃液耗竭,烦躁加剧,发生谵语。振栗自利,振栗是将作战汗。战汗下利,是胃中津液渐复,其热可随汗利而解,故为欲解。身半以上出汗,腰以下却不得汗,是津液未达于下,虽有尿意而不得尿。阳气随津液并于上以作汗,亦可反使气逆而呕;下部无阳,足下恶风畏冷。此时胃燥而大便硬,小便当频数,今反不数,又不多,亦是津液不能下达。待其津液下达,则大便可行。津液伤亡过多,便下后头部突感空虚而痛。足心转热,是津液渐复,阳气得以下达。谷气即阳气之互词。
●【原文】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至哕,
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111]
【注释】
①两阳:风为阳邪,火亦属阳,中风用火劫,故称两阳。
②阳盛:邪热炽盛。
③阴虚:津液不足。
④阴阳俱虚竭:气血都亏乏。
⑤捻(nian) 衣摸床:手指不自觉地摸弄衣被和床帐,
【白话解】
太阳中风证,用火法强迫发汗,风邪被火热所迫,血气运行失去正常规律,风与火相互熏灼,影响肝胆疏泄失常,病人身体就会发黄,阳热亢盛,迫血上出就会出现血,热邪灼津,阴液亏虚就会出现小便短少。气血亏乏,不能滋润周身,就会出现身体枯燥、仅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阳盛而阴亏,则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口干咽喉溃烂,或者大便不通,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严重的会出现呃逆、手足躁扰不宁、捻衣摸床等征象,如果小便尚通
畅,示津液犹存,病人还可救治。
【解析】
中风属阳证,误以火劫发汗,血气流溢失常,两阳相熏灼,可致热郁发黄,甚或衄血。阳盛则阴虚,阴虚则尿少。壮火食气,阴阳俱虚,皮肤失润则枯燥。阴不济阳,阳越于上,但头汗出齐颈。肺脾阴虚,胃中燥热,故喘满、
口干、咽烂,或不大便而谵语,甚至哕逆,进一步有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之肝风内动之变。至此病已发展至危险阶段,小便利者,则阴液未竭,气化尚存,从而测知尚有阳行,回阴复之机,可望收救。
恽铁樵云:“小便利者,不但阴未涸,阳亦未竭,经谓膀胱藏津液,气化则出……如其小便能行,那就阴阳未虚竭,纵有如何如何败象,不过是藏气纷乱,生气尚存,尚非不治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