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中(二)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睏,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方八。[38]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
筋惕(ti) 肉润(shun) :筋肉跳动,由于亡阳脱液,筋肉得不到煦濡所致。
【白话解】
太阳病感受风邪,脉象浮紧,发热,怕冷,身体疼痛,周身无汗,心中烦躁不安的,是太阳伤寒兼有郁热证,用证,不能服大青龙汤。如果误服,就会大汗亡阳,出现四大青龙汤主治,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怕风,属于表里俱虚
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动,这就是误治的变证。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卖)、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枚(剖开),石膏鸡蛋大一块(打碎)。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以获得微微汗出。如果服药后汗出过多的,用米粉炒温外扑以止汗。如果服一遍药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药,倘若继续服用,就会出汗太多,气外亡,导致阳虚,出现怕风、烦躁不安、不能睡眠等症。
【解析】
本条讲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脉症,与大青龙汤的禁例,以及误用的变症。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麻黄汤证,所不同的只是烦躁一症,这是肌腠郁闭较甚,而里有郁热的缘故,因而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
黄用量治其表闭,更加石膏以清里之郁热,但仅热郁于经,还未达到胃燥津伤的程度,所以又佐以姜、枣益脾温胃,以防石膏寒中之弊。如药中病机,很快就可汗出烦除热退,诸症均愈。状其药效的迅速,犹如龙之升天而行云雨,因而方名大青龙汤。
o【原文】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方九。用前第八方。][39]
【注释】
①乍:忽也,猝也。
②无少阴证;没有少阴阴盛阳虚的症候。
【白话解】
外感风寒之邪,症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仅感沉重,偶有减轻,如果有发热、畏寒、无汗、烦躁等主症,而又无少阴阳衰阴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以清里。
【解析】
此条经文应该参合上条经文,发热恶寒,无汗烦躁,是大青龙汤的主症,脉浮缓,身不痛者,营气虚也,但重,湿留于中也,无少阴证者,心肾阳不虚也。参合上条经文看当有发热而不恶寒之象。大青龙汤由麻黄汤、桂枝汤化
裁加石膏而成。
伤寒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乃大青汤之主症,身不痛而重者,寒湿人里化热,而热不重,此时无少阴病之但欲寐,乃风寒两伤营卫,郁热内扰之证,故用麻黄汤以开太阳而散郁热,桂枝汤去芍药以滋阴和阳,生石膏辛淡而寒
去肌中之热。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平升,去皮尖。且芫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草》,芜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
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注释】
①表不解:表证还没有解除。
②噎(ye):食时发生噎塞。
【白话解】
外感病,太阳表证未解,而又水饮停聚,出现发热、怕冷、咳嗽、干呕,或见口渴,或见腹泻,或见咽喉梗塞不畅,或见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或见气喘的,用小青龙汤主治。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果口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如果轻微腹泻,去麻黄,加荛花如鸡蛋大一团,炒成红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畅感觉,去麻黄,加炮附子
一枚;如果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气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但是芜花不能治腹泻,麻黄主治气喘,而以上加减法正好与此相反,因此,怀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解析】
伤寒表不解,也就是说头痛身疼、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没有解除,心下有水气,指胃脘部有饮邪。水饮阻中,以致胃气逆而干呕,水气侵肺,则肺失宣降而咳嗽。干呕发热而咳,是外有表邪内夹水饮的主要见症。然而水饮之
邪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逆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各随其所至而为病,因而又有或然诸症。或水蓄而津液不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升,则发生口渴,或水渍人肠而发生腹泻,或水气逆于上,则为噎为喘,或水气留于下,则为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证为肺气闭郁,虽同麻黄汤证,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水气射肺,与单纯风寒束肺有别。这五个或有症虽差异很大,伯都是外寒内饮所致,所以都治以小青龙汤。
●【原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方十一。用前第十方。[41]
【白话解】
外感病,表证未解,水饮停聚,症见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如果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饮得化,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解析】
此承上条进一步论述小青龙之主症,讲发热不渴,咳而微喘,不云恶寒是省文。水气内停,气机阻滞,肺失宣肃,多见胸满而喘。水饮属阴,其未化热者多不渴,此条将喘与不渴列为主症,是进一步明确小青龙汤应用标准“小青龙汤主之”句,系倒装法,应在“发热不渴”句下.以下为提示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乃寒去饮消,将愈之兆。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4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注释】
外证:就是表证。
【白话解】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发热、畏寒、头痛等症仍在,而见脉浮弱的,应当用解肌发汗法治疗,适宜用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覆盖棉被约2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
【解析】
太阳病表证未解,治当解表,但表证有表虚、表实之异,解表法有开腠发汗与调和营卫的不同,必须辨别清楚。表虚表实之辨,除根据汗之有无以外,脉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条正是以脉象为辨证的依据,太阳表实证,脉
多浮紧有力,表虚证则多浮而无力,所谓脉浮缓,脉阳浮阴弱,都属之。今脉浮弱,可以肯定不是表实证,因而宜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原文】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方十二[43]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辨太阳病脉证井治中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橄似汗。
【白话解】
太阳表证,误用攻下法,表证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由于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以上七味药,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覆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解析】
太阳表证误用了下法,发生微喘,这是正气尚能与欲陷之邪抗争,也是其气上冲的一种表现,所以知邪未内陷而仍在表,治疗当然仍须解表,如属表虚证,则宜桂枝汤。然而毕竟肺气上逆失降,故又随症加人厚朴、杏仁以降肺气。
o【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方十四。用前第十二方。[44]
【白话解】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如果使用攻下法,就违背了治疗规律,属于误治。如果要解除表邪,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解析】
表证治当外解,里实证治当攻下。本条着重指出外证未解者,不可攻下,就是针对表里证兼见而言的。至于用还当随症加减化裁。桂枝汤,只“宜”,不曰“主之”,不过举出一方为代表,
●【原文】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方十五。用前第十二方[45]
【白话解】
太阳病,先使用发汗法而表证不解,却反而用泻下的治法,如果下后脉象仍浮的,是疾病还没有痊愈。这是因为,脉浮主病在表,应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却反而用泻下法治疗,所以不能治愈。现在虽经误下,但脉象仍浮,所
以可以推断邪未内陷,其病仍在表,应当解表才能治愈,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解析】
太阳病,使用汗法后,表证未除,而辄用下法,其脉仍见浮象,表明邪仍在外,这时仍可治以解表散邪的方法,宜用桂枝汤。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膜,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方十六。用前第五方。|[46]
【白话解】
太阳病,脉象浮紧,无汗、发热,身体疼痛,病情迁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证症状仍然存在,此时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麻黄汤主治。服了麻黄汤以后,病人病情已稍微减轻,出现心中烦躁、闭目懒睁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
鼻衄,衄血后,邪气得以外泄,其病才能解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邪气郁滞太甚的缘故。
【解析】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为麻黄汤证,虽然未提恶寒,但既云太阳病脉浮紧,则必有恶寒。身无汗,表气闭塞,邪气既不能从汗外泄,势必发生自衄的症状。鼻衄后邪气得泄,因而获得痊愈,故有学者称之为“红汗”,临床
上多见于小儿。
o【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白话解】
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现衄血的,邪气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愈。
【解析】
本条紧承上条以补其未尽之义。伤寒应以汗解,今因阳气郁极而致衄,衄则邪热随之而外泄,邪解则病愈。由于寒邪外束,卫阳闭而不能外发,郁于太阳之经络,热伤阳络而致衄,蓄极而自通,俗称之为“红汗”,故不借药力
而得自衄者愈。太阳伤寒有汗解和衄解之不同,汗解是气蒸于卫,卫泄汗出,邪轻浅;衄解是热迫于营,血出热解,邪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