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 之 经脉第十(胆)
【原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
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
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䪼,下加颊车,下颊,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
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①,横入髀厌②中,其直
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③,下合髀厌中,以下
循髀阳④,出膝外廉,下外辅骨⑤之前,直下抵绝骨⑥之
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
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
贯爪甲,出三毛⑦。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
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⑧。是
主骨所生病者⑨,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
痛,腋下肿,马刀侠瘿⑩,汗出,振寒,疟,胸、胁、
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
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词解】
①毛际:即耻骨的阴毛际。
②髀厌;即髀枢,就是环跳部。
③季胁:即软肋部。
④髀阳:髀即股,俗称大腿。即大腿的外侧(阳面)。
140
⑤辅骨:外辅骨,即腓骨。
⑥绝骨:在外踝直上三寸处腓骨的陷凹处。由于腓骨在
此陷凹处似乎断绝,因而称绝骨。
⑦三毛:足大趾爪甲后第一节有毛的部位。
⑧阳厥:病名,是少阳经气上逆。由于本经循髀阳,出膝
外廉,下出外踝之前,病则足外反热,从而上逆,故称阳厥。
⑨是主骨所生病者:《类经》注:“胆味苦,苦走骨,故胆
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
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共明
证。”
⑩马刀侠瘿:就是瘰疬,现代医学称淋巴结核,俗称瘰疬
串,古人认为生于腋下,类似马刀形的称马刀,生于颈部的,
称侠瘿。
【语释】胆,足少阳的经脉,起于眼外角,向上行抵额角,
折而下至耳后,再向下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三焦的前面,至
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的后面,进入缺盆;有一条支脉,
从耳后入耳内,再回出走向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另有一条
支脉,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处,向上与手少阳三焦经
相合,至眼眶下部,由颊车再下颈与前一脉会合于缺盆,然后
下行至胸中,通过膈膜联络肝脏,入属胆腑,沿胁里,向下
出于少腹两侧的气冲,而绕过阴毛的边缘,横入于环跳部;其
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走腋,沿胸部过季胁,下行与前一条支
脉会合于环跳部,再下沿髀关节的外侧,至膝外侧,下行于腓
骨之前,直下至外踝上骨的陷凹处,下出于外踝之前,沿着足
背,入足小趾与第四趾中间;另一条支脉,由足背,走向足大
趾间,沿大趾次趾侧的骨缝之中至大趾端,再回转走穿过爪甲,
至甲后的三毛处,这一条支脉与足厥阴相接。
本经由外因侵袭而发生病变,就会发生口苦,时常叹气,
胸胁部作痛,身体不能转动,病甚时面色好象有灰尘一样,全
身肌肤失去润泽,足外侧反觉发热,这叫阳厥。本经主骨所生
病变,影响到经脉,就会头痛,下颔痛,眼外角痛,缺盆中肿
痛,腋下肿,马刀侠瘿,自汗出,振寒,疟疾,沿经脉所过处
的胸、胁、肋、髀、膝等部的外侧,直到胫骨、绝骨、外踝前
以及诸关节皆痛,足第四趾不能运动。上述这些病证,在治疗
时,属实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法,属寒的
用留针法,脉虚陷不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从本经取治。所
谓实证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所谓虚,即人迎脉反小于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