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 之 经脉第十(肝)
【原文】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①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③,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④,丈夫㿉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⑦,遗尿,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词解】
①丛毛:足大趾背面多毛之处(即三毛)。
②股阴:即大腿的内侧(阴面)。
③颃颡:即鼻后孔处。
④俯仰:“俯”原为“俛”,身向前弯叫俯,向后屈叫仰。
⑤㿉疝:为七疝之一,睾丸肿大而痛。
⑥飧泄:指完谷不化的腹泻。
⑦狐疝:亦为七疝之一。阴囊时大时小,睾丸时上时下,起立则下,卧床则收,象狐之出入无常,昼伏夜出,故名。
【语释】肝,足厥阴的经脉,起于足大拇趾丛毛的边缘,向上沿着足背,到达内踝前一寸处,再向上至踝上八寸处,交叉于足太阴的后面,上膝弯内缘,沿大腿的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上至少腹,挟胃上行属肝,络于胆,再上穿过膈膜,布散于胁肋,上行至喉咙的后面,经后鼻孔上达目系,再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中央。它有一条支脉,从目系下至颊里,环行唇内。又有一条支脉,从肝脏出来,过膈膜,上注于胸中,这一条支脉与手太阴经相接。十二经脉至此形成一个周流循环系统。
本经由外因侵袭而发生病变,就会发生腰痛不能俯仰,男子㿉疝,女子少腹肿,病重的自觉咽喉发干,面上如灰尘,颜色不润泽等症。本经主肝脏所发生的病变,而影响到经脉,就会出现胸中满闷,呕吐气逆,飧泄,狐疝,遗尿或小便不通等症。以上这些病症,在治疗时,属实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法,属寒的用留针法,脉虚陷不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所谓盛,即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所谓虚,即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按语】以上内容介绍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治疗原则。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经络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十二经脉的病候更是临床所必须掌握的。虽然目前对经络的实质还没有定论,但它有指导临床的现实意义,所以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来整理它、提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