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凡血自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均称为便血。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有远血、近血之分;按血色的鲜浊,又有肠风、脏毒之别。
便血之名,首见于《内经》,并指出便血的主要病机为邪结阴分,阴络受损。如《素问·阴阳别论》说:“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指出便血的辨证当分远血、近血。同时根据其不同病理属性,提出不同的治疗方药。谓;“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这是开便血临床分型和治疗之先河。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便面论治》首先将便血分为“便血”和“肠风脏毒”两门,认为便血“多因过饱饮酒,无度房室”而致劳损荣卫,气虚风冷侵人,邪热内蕴,留注大肠而引起便血。其病机由于热迫血络,使血性疏散,积热壅過,血渗肠间,而大便下血。《济生方·肠风脏毒论治》指出其辨证是“血清面色鲜者肠风也;浊而黯者脏毒也。”严氏对便血的治疗,提出“风则散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便血所采用。《医学人门·血类·便血》把便血分为肠风、脏毒和结阴。并认为三者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亦异。“自外感得者曰肠风,随感随见,所以色鲜,多在粪前,自大肠气分来也。自内伤得者曰脏毒,积久乃来,所以色黯,多在粪后,自小肠血分来也。”结阴则由于“三阴脉络不和而结聚,血因停留,溢则渗人大肠”所致。
便血以大便下血为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疾病。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西医所称的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及肿瘤。另外,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等疾病,表现大便下血的症状时,亦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便血的病因病机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近代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胃中积热
胃中积热,多自内生,亦可受之于外。生于内者,多因过食辛辣食物,以致热积于胃;受于外者,因感受外邪,化热扰胃。热蕴于胃,不仅受纳无权,且胃热化火,损伤胃络,迫血外溢,血液下渗大肠而为便血之证。如《类证治裁·便血》指出:“便血由肠胃火伤阴络,血与便下。”
(二)肝气郁结
因忧思恼怒,情志过极,使肝之疏泄失司,肝气郁滞。久则由气及血,气滞血瘀,以致肝经脉络血行瘀滞、肝脉瘀结。日久络破血溢,下渗肠道而成便血之证。《血证论·便血》说:“盖肝血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衄;肝血下渗,从清道则尿血,从浊道则下血。”说明肝气郁滞所致的出血,可衄可吐,也可便血。
(三)湿热蕴结
湿可自外感,也可内生。因于外者,由于感受湿热之邪,或湿浊蕴积,日久化热蕴结肠道;因于内者,主要由于饮食不慎,恣食肥甘,醇酒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热,蕴结肠道。无论外感或内生的湿热,在损伤肠道脉络时,就会使血液外溢而致便血。如《医学人门·下血》说:“酒面积热,触动脏腑,以致荣血失道,渗人大肠。”
(四)脾胃虚寒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及统摄血液。由于素体脾胃虚弱,久病体虚,或因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气虚衰,失于统摄,气不摄血,血无所归,离于脉道,溢于肠道而成便血。若脾胃亏损较甚,或由气损及阳,则不仅脾胃气虚,而且阳气虚弱,以致成脾胃虚寒、统摄无权的便血。
便血的病位主要在胃与大肠,其病机主要为火与虚,火盛则迫血妄行,气虚则无所摄,血液下渗而成便血之证。病初多以邪实为主,日久则转为正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明确主症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均可诊断为便血。
2.分清便血发生的部位一般说,便血颜色暗红,或黑而量多,与大便混杂而下,病位多在胃及小肠,俗称远血;便血颜色鲜红,或大便中带有血液,病位多在大肠、直肠,俗称近血。
3.分清病性之寒热便血的病性不外乎寒热两端。便血一证,属于热者一般多实,常见胃脘胀闷作痛,口干而渴,喜冷畏热,舌红,脉数有力;属于寒者一般多虚,常见倦急乏力,脘腹隐痛,饮食减退,怯寒肢冷,舌淡,脉细。有时也可出现寒热并兼、虚实互见的证候。
4.辨便血的颜色及性状 纯下清血,属风;便血色如烟尘,属湿;便血色暗,属寒;便血鲜红,属热;便血与精粕相混,属食积;遇劳频发便血,属内伤元气;便血后重便溏,属湿毒蕴滞;跌伤后出现便黑,属瘀血。
(二)鉴别诊断
便血主要应与痢疾、痔疮进行鉴别。
1.痢疾 痢疾的临床表现中,下利赤白,大便混有粘液脓血,与便血有相似之处。但痢疾的便血是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脓血相兼,里急后重是区别便血的要点。
2.痔疮 属外科疾病,是常引起大便下血的一个病证。痔疮的大便下血,血色鲜红,并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肛门疼痛。作肛门及直肠检查时,可以发现外痔或内痔。
【辨证论治】
便血之证多因肠道湿热或脾胃虚寒所致。有实证,有虚证,也有虚实夹杂之证。故临证时,当详察证情,分清寒热虚实,然后确立治疗原则,进行有效的治疗。
1.胃中积热
[证候]便血色紫暗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昏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分析]积热内郁,气血逆乱,迫血下行,渗于肠道,是胃中积热便血的主要病机。由于病位在胃肠之上端,故便血紫暗或紫黑;热郁中宫,胃气失和,故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之感;热灼津液,则口苦而干,且喜冷饮,大便不畅;邪热内扰,则躁烦不安;火性炎上,热扰清宫,则头昏目眩。舌红,苔黄,脉数,均为胃有积热之征。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大黄 黄连 黄芩 小蓟 侧柏叶 荷叶 茜草根 山栀 茅根 大黄 丹皮 棕榈皮
可酌加地榆、槐实凉血止血,参三七化瘀止血。胃热伤津,口干喜冷饮者,加石解、花粉等养阴生津。大便秘结加玄参、麦冬、生地以增液润燥。
2.肝胃郁热
[证候]便血,血色紫暗或黑色,有时血色鲜红,脘腹胀痛,口苦而干,胃纳减退,心烦而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分析]由于气郁伤肝,肝失疏泄,久郁化热,横逆犯胃,热伤血络,血溢肠中以致便血;肝气犯胃,气机不利,故脘腹胁肋胀痛;化火上逆,则口苦、心烦易怒;脾胃受伤,运化失健,故胃纳下降,饮食减退。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胃郁热之征。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丹机逍遥散:当归 白芍 白术 柴胡 茯苓 甘草 生姜 薄荷 丹皮 栀子
如肝火急迫,灼伤臂络,兼见吐血,色鲜量多,血出如涌者,宜清热凉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并以参三七末调服。火邪伤阴者,亦可加石斛、花粉、麦冬等以养阴生津。
3.气滞血瘀
[证候]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暗滞,或有胁下块。舌质紫暗,脉弦细或涩。
[分析]气机郁滞,久则血脉瘀阻,或久病人络,脉络瘀滞,瘀阻之处,脉络受损,血溢脉外,下流肠道而见便血紫黯;气血瘀阻胃肠,气机不和,故脘腹胀痛;气血不能上荣,故见面色暗滞;气滞血结,脉络瘀阻,胁部可扪及癥块。舌质紫暗,脉弦细或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五灵脂 当归 川芎 桃仁 丹皮 赤芍 乌药 延胡索 甘草 香附红花 枳壳
可加服参三七粉以化瘀止血。胁下有癥块者,可加郁金、丹参、鳖甲以活血祛瘀,消化积。瘀血内停,郁而化热,热扰心营,症见便血,发热,人夜热势加重,可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如出血过多而致气阴两伤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4.热毒内结
[证侯]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火邪热毒,蕴结大肠,热迫血络,故见大便出血色鲜红;热扰肠道,气机不利,则腹痛不舒;邪热下迫,则肛门灼热,大便秘结或不爽;热灼津液,以致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热毒内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约营煎:生地 芍药 甘草 续断 地榆 黄芩 槐米 荆芥穗 乌梅
可合黄连丸清热、祛湿、止血。大便不畅加白薇、大黄清热通腑。气滞腹胀加枳壳、木香行气消胀。热毒内盛,便血夹脓者,加红藤、金银花清热解毒散结。
5.湿热蕴蒸
[证候]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腹部不适,胸膈胀闷,饮食减少。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分析]恣食肥甘厚味,湿热蕴结大肠,久蕴化瘀,脉络损伤,血随便下,故见便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湿热蕴阻,气机不利,则胸膈胀闷,腹部不适;湿阻中焦,脾运失健,则饮食减少。舌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蕴蒸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合赤小豆当归散:地榆 茜根 黄芩 黄连 山栀 茯苓 赤小豆 当归
便血量多者,加槐实或槐花;胸闷苔腻者,加苍术;感受外邪诱发者,加炒荆芥。湿热蕴结肠道而致便血,日久不愈,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可以寒热并调,化湿坚阴,用驻车丸。若下血过多,阴分亏损,治宜滋阴清热,养脏止血,可用六味地黄丸合脏连丸,加槐实、地榆、早莲草。
6.中气不足
[证候]便血,血色紫暗或紫黑,脘腹不舒,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倦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脉细缓。
[分析]思虑劳倦伤脾,或久病,中气不足,气不摄血,以致血液下渗大肠,故见便血,其色紫暗或紫黑;中气不足,脾运失司,则脘腹不舒,饮食乏味;气虚则清阳不清,血不华面,以致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倦乏力。舌质淡红,脉细数、均为中气不足之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本证亦可用归牌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可加炮姜温中;白及、槐实、地榆止血。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细弱者,乃气随血脱之象,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7.脾胃虚寒
[证候]大便下血,其色紫黯或黑,脘腹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喜暖,怯寒肢冷,饮食减退,大便溏薄。苔薄,舌质淡,脉细缓无力。
[分析]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虚弱,统血无权,血由肠道渗出,出血部位在肠之上端,故大便下血;因血来较远,故便血色紫黯或黑;脾胃虚寒,气机不利,故脘腹隐痛,喜温喜按;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故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怯寒肢冷。舌质淡,苔薄,脉细缓无力,为脾胃虚寒、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止血。
[方药]黄土汤:灶心黄土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
可酌加炮姜温阳止血,花蕊石、参三七化瘀止血。若出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而致脾肾阳虚,出现大便滑泄不禁,面色皖白,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脉虚细无力者,宜加温补固肾之品,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等,并可加重附子的用量。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要点
1.避免情志内伤,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2.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过劳。
3.注意饮食调摄,忌烟、忌酒、忌食辛辣之品。
(二)调护要点
1.便血患者应适当休息,便血量多者应卧床休息。
2.对便血患者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3.便血患者饮食以软烂少渣、容易消化、少刺激食物及少食多餐为宜。
4.对于便血量较多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心悸、面色苍白、脉象细数等症,及早防治虚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