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偏胜 标本阴阳
五味偏胜
岐伯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时间久了,增脏气,脏气增多了,便成了夭亡的原因。
王冰说:人肝为温,人心为热,人肺为清,人肾为寒,人脾为至阴并兼有四气,都是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久则从化。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而热,热从苦化。其余各味皆与此同。如果气不断增加,则脏气偏胜,必导致偏绝,脏有偏绝,必致突然夭亡。
李杲说:一阴一阳称之为道,偏阴偏阳称之为疾。阳剂性刚,积若燎原,如果消狂痈疽之类的疾病用了它,就会天癸竭而荣涸。阴剂性柔,积若凝水,如果洞泄寒中之类的疾病用了它,就会使真火微弱而卫气散去。所以大寒火热的药物,应当谨慎权衡后使用,气平了则须停止。如有偏助,令人脏气不平,就成为夭亡的缘由。
标本阴阳
李杲说:治病应当清楚标本。以身体来说,体外为标,体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所以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而脏腑、阴阳、气血、经络义各有标本。以病来说,先受为本,后传为标。因此百病必须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否则邪气滋生更甚,疾病也就更难治愈。即使先得的是轻病,后得重病,也应当先治轻病,后治重病,这样邪气才会被制服。如果有腹满及火小便不利的症状,则不问先后标本,必须先解除腹满及大小便不利,因为那是急症。所以说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又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假如肝受心火为前来实邪,应当针刺肝经上的荥穴以泻心火,这是先治其本,刺心经上的荥穴以泻心火,为后治其标。药物的使用则是入肝经的药物为引,泻心的药物为君。这就是医经上说的标本并见,应当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又如肝受肾水为从后来的虚邪,应当针刺肾经上的井穴以补肝木,这是先治其标,然后刺肝经上的合穴以泻肾水,为后治其本。药物的使用则是入肾的药物为引,补肝的药物为君。这就是医经上所说的标本并见,应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