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宜忌
五味宜忌
岐伯说:木气生酸味,火气生苦味,土气生甘味,金气生辛味,水气生咸味。辛味主散,酸味主收,甘味缓和,苦味坚硬,咸味软化。药物的偏胜(毒)可以祛邪。五谷的充盈可以养正。五果可以助养正气,五畜可以补益正气,五菜可以充实正气。气、味相合而服用,就能补精益气。五味对于身体的五脏各个器官各有其有利的作用,一年四季中。五味各有不同的变化,五脏因病用药。五味随病证相配合,才与身体相适宜。又说:五脏所蓄藏的精气。发生于五味,也损伤于五味。只有谨和五味,得其平正,则肾主之骨盈正气。肝主之筋平以柔,肺主之气、心主之血贯而流,脾主之腠理得以密。有形之胃、无形之气达到精粹,就会长有自然赋予的寿命了。又说:圣人善于在春夏之际涵养体内的阳气,在秋冬之际涵养体内的阴气。以顺应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常使体内保持在阳平阴密的状态。阴阳互为根本,这样阴阳二气就可常存。
春季食凉,夏季食寒,用以抑止阳亢;秋季食温,冬季食热,以养其真阴。
五欲: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这是五味合五脏之气,也是五脏对五味的各有所欲。
五宜: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非。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麦、羊、杏、薤。黄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枣、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黄黍、鸡、桃、葱。黑色宜咸,肾病宜食大豆黄卷、豕、栗、藿。这是与五脏之病相适宜的五味及五味之色。
五禁:肝病禁辛,宜食甘,如粳、牛、枣、葵。心病禁咸,宜食酸,如麻、犬、李、韭。脾病禁酸,宜食咸,如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辛,如麦、羊、杏、薤。肾病禁甘,宜食辛,如黄黍、鸡、桃、葱。这是五脏对五味的禁忌。
孙思邈说:春季所食,宜少酸增甘以养脾,夏季所食宜少苦增辛以养肺,秋季所食宜少辛增酸以养肝,冬季所食宜少咸增苦以养心。四季均应少甘增咸以养肾。
李时珍说:五欲的道理,是指五味人胃之后,各味各归本脏,因本脏之味不足引起的病,应用本脏相对应的味来通治。五禁的道理,是指五脏相对应的五味不足所引发的病,畏惧其摄入太多而引起偏胜,因此适宜食入那些本来不足之味。
五走:酸走筋,筋病不要多食酸味的食物,多食令人小便不畅。酸气涩收,膀胱得酸而缩卷,所以使水道不通。苦走骨,骨病不能多食苦味,多食令人呕吐。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所以会发生呕吐。甘走肉,肉病不能多食甘味,多食令人心中烦闷。甘气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所以会使人心中烦闷。辛走气,气病不能多食辛味,多食令人辣心。辛走上焦,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所以令人辣心。咸走血。血病不能多食咸味,多食令人渴。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人,所以咽喉焦而舌底下。《九针论》认为咸走骨,骨病不能多食咸。苦走血,血病不能多食苦。以上所说的是五味所提供的营养在人体内的走向。
五伤: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
五过:味过于酸,肝气过溢,木盛土亏,脾气乃绝,以致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味过于苦,脾气不能润泽,胃气便胀满留滞,以至于皮肤枯槁而无光泽,毛发脱落而如刻意拔光一样。味过于甘,令心气喘满,脸色黑,肾气不平,胃痛面头发脱落。味过于辛,筋脉坏散则精神耗伤,导致筋急而手足枯槁。味过于咸,全身大骨之气劳伤,肌肉瘦削萎缩,心气抑郁不舒,脉象凝涩而变色。
李时珍说:五走五伤的道理,是指本脏所应对的五味过盈导致自伤,即五脏的阴精伤在五味。五过的道理,是指本脏所应对的五味伐其所胜,也就是脏气偏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