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 《素同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两(20g) 当归6g 黄连各半两(10g) 槟榔 木香 甘草各二钱,炒(各5g) 大黄三钱(6g) 黄芩半两(9g) 官桂二钱半(3g)
【用法】水煎服,木香后下,官桂(即肉桂) 焗服(原方吹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症见腹痛,大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
【方解】
本方治证乃因湿热积滞蕴于大肠所致。湿热熏灼大肠,可致气血瘀滞,故见腹痛;湿热与瘀血相搏,化为脓血,故见下痢脓血,赤白相兼;湿热下注,故见肛门灼热;气机雍滞,故见里急后重。治之既要清热燥湿,又要调气和血。根据原书提出的“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保命集》)的治痢法则,故方中重用擅于调气和血,柔肝理脾,“止下痢腹痛后重”(《本草纲目》)的白芍为君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肠中湿热毒邪,以治湿热痢之本,为臣药。大黄泄热祛积,活血化瘀,有“通因通用”之意;当归活血,合大黄则祛瘀化腐,此为“行血则便脓自愈”之理;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使积滞去则气机舒畅而腹痛、里急后重自可消除,此为“调气则后重自除”之理;肉桂辛甘芳香,醒脾和胃,既可防黄芩、黄连、大黄之苦寒伤中,又可防寒凉之品冰伏湿热之邪,而且、肉桂在大队寒凉药中,其温热之性得制面无助火之虑,以上五味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伍,又能缓急止痛。总观全方,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之中,尚寓辛开苦降之意,对于湿热交困于大肠之证,其立法选药,甚为得当。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
2.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白色念珠菌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湿热疫毒蕴于大
肠者,可用本方治之。
3.原方加减法:“如血痢,则渐加大黄;如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血痢者,便血赤多白少,甚或纯下赤冻,此为热毒重,伤及大肠血络而成血瘀热毒痢,故加大黄以清热解毒,祛瘀行血。“汗后脏毒”者,便血紫暗污浊,此为阴分热毒,故加黄柏以清热解毒,坚阴止痢。
4.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本方。
【附方】
源拾
1.黄芩汤(《伤寒论》)
组成:黄芩三两(12g) 芍药二两(12g) 甘草炙,二两(5g) 大枣十二枚(4)。功效:清热解毒,和中止痛。主治:热痢。症见泻下赤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身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2.香连丸(《兵部手集方》)
组成:木香四两八钱八分(5g) 黄连二十两,用吴茱英十两同炒令赤,去吴茱英不用(20g)。研末 为丸。功效: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症见泻下脓血,里急后重,腹痛拒按,舌红苔腻微黄,脉数。
黄芩汤与芍药汤均有清热止痢的作用,均可用于热痢,正邪俱实者。所不同者,芍药汤尚能行气化湿,多用于湿热痢。
香连丸与芍药汤均有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的作用,均可用于湿热痢,正邪俱实者。所不同者,芍药汤药效较强,作用较全面,适用于湿热痢,病情较重者。
【参考文献摘录】
据临床报道:用芍药汤去大黄,治疗细菌性痢疾46例,症见发热,泻下脓血粘液,里急后重,腹痛,粪便镜检均见脓细胞及红细胞。结果:3日内恢复正常者19例,4日内恢复正常者6例,7日内恢复正常者11例,7日后恢复正常者10例;腹痛及里急后重大都在5日内消失。46例均治愈(医杂志,1955,1)。
【方歌】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甘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便血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