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指导
【重点难点】
1.泻下剂的适应范围很广,除了本教材所言的热结、寒结。燥结、水结外,尚可用于食积、肠痈等证。近几年来亦有用于降脂、降压、减肥等,值得总结与发扬。
2.大承气汤的“急下”主要是通过大黄的苦寒荡涤与芒硝的咸寒软坚,有机结合而促成的。“方剂配伍”的重要性,于此可见。
3.大承气汤用治热结证时,其脉象可“数”,亦可“迟”。其原理是热与燥屎相搏,可致陈气蓄积,阻滞血行,故见脉迟(脉沉迟有力)。大承气汤的创制者张仲景曾云:“阳明病,脉迟……大承气汤主之。”(《伤寒论》)。临床时,对于热结证,别以脉迟误为寒结证,宜以舌象鉴别之。
4.温脾汤主治证候有脾阳不足,按理其大黄用量应比大黄附子汤为轻,但因该方非用干姜不可,干姜守而不走,有止泻作用,故此加重大黄用量,与干姜共奏相反相成之奏。
5.麻子仁丸系由小承气汤加麻子仁、白芍、杏仁、蜂蜜而组成。其主治证的病机为胃有燥热,脾阴不足。既日“胃有燥热”,何以不用调胃承气汤加味?其原因是:根据其立法,必需用麻子仁、蜂蜜等润肠通便之品,但这些药品有腻滞之弊。本方证已是“脾受约束”,因此,必须辅于行气之品,如枳实、厚朴(此二味配大黄即为小承气汤),一是行气助其通便,二是行气化滑,防麻子仁、蜂蜜、杏仁之滞胃。若用芒硝(芒硝配大黄、甘草即为调胃杏仁等的腻胃。
6.济川煎之用泽污,亦值得注意,按理,对于肾虚便秘,不宜再用利水药。但该方证候中出现
小便清长,系因肾虚开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所致,故用补益肾精之肉苁蓉与降泄浊阴之泽泻相配,以复肾之气化。需要掌握分寸的是,泽泻的用量不能过重,过重则恐伤肾,而且不利于通便。
【泻下剂小结】
泻下剂的代表方共选8首,按其功效之不同,分为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五类。
1.寒下: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都有泻下泄热的功用,都可用于热结证。所不同者,大承气汤硝、黄与枳、朴并用,泻下泄热之力最强,属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具备者;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厚朴用量较轻,属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实较轻者,调胃承气汤虽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加入甘草,属缓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不甚者。
2.温下:温脾汤、大黄附子汤均有温里通便作用,均可用于里寒积滞证。所不同者,温脾汤兼有温补脾阳的作用,适于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正虚邪实)者;大黄附子汤则专于温里通便,适于寒积中阻(正邪俱实)者。
3.润下:麻子仁丸、济川煎都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都可用于燥结证。所不同者,麻子仁丸由润肠药与泻下药组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泻下热结,适于胃有积热,脾阴不足之脾约证(实多虚少);济川煎则以温润药为主组成,功能温肾益精,兼以润肠通便,适于肾虚便秘(实少虚多)证。
4.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都有泻下泄热的作用,都可用于热结证而正气不足者。所不同者,黄龙汤兼能益气养血,适于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者;增液承气汤则兼能滋阴增液,适于阳明温病,阴液不足者。
5.逐水:十枣汤攻逐水饮之力甚著,适于水饮壅盛于里,邪盛而正未虚之悬饮、水肿等证。画
【复习思考题】
1.大承气汤的立法依据是什么?大黄泻下力已很强,为何还要配伍芒硝?
2.温脾汤主治证既然有脾阳不足,为何其大黄用量,比之大黄附子汤还重?
3.大黄附子汤中大黄与附子的配伍意义。
4.麻子仁丸所主治的脾约证,既然胃有燥热,为何不用调胃承气汤加味,却用小承气汤加味?为何要用杏仁?
5.济川煎为何要用泽泻?
6.十枣汤为什么选用大枣而不用甘草?
7.大黄在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有何异同?为什么?
8.枳实、厚朴在麻子仁丸、黄龙汤中的作用有何异同?
9.试比较下列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大承气汤一小承气汤一调胃承气汤 麻子仁丸一济川煎 黄龙汤一增液承气汤
济川煎一黄龙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