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胺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凡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称为胃脘痛。胃脘痛在中医古籍中有不少别名。《灵枢·厥病》称为胃心痛,《景岳全书》称之为心腹痛,《寿世保元》称为心胃痛,俗称为心口痛。
胃脘痛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结合其他篇章的有关论述,《内经》已明确指出了肝郁犯胃、寒凝气滞、饮食自倍是胃脘痛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胃脘痛奠定了基础。汉·张仲景虽对胃脘痛没有专篇论述,但他创制的许多处方,如大建中汤、附子梗米汤、芍药甘草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都是后世医家用以治疗胃脘痛的常用有效方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有九种心痛之说。九种心痛是虫痛、注心痛、风心痛_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是指的胃脘痛。之所以提出九痛之说,是孙思邈对胃脘痛按照病因和临床表现作出的分类。宋·严用和《济生方》进一步指出:胃脘痛在于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节三个方面。元·朱丹溪则明确指出胃脘痛的病位是在中焦脾胃。
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土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脘痛的病位虽在胃,但与脾、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脾胃同为后天之本,仓禀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无常,每多脾胃同病。肝属木,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荣,故胃病亦多关乎肝。因此,胃脘痛的病因病机主要在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体虚久病四个方面。
(一)寒邪犯胃
外寒径袭胃腑,寒性凝泣,气机郁滞,胃失通降,故疼痛暴作。或寒邪稽留不散,郁而化热,亦可致胃热而痛。如《丹溪心法·心脾痛》说:“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二)饮食伤胃
1.饮食过量,胃纳过盛,脾运不及,日久则宿食停滞,胃失和降, 气机郁阻,故发为胃脘痛。
2.过食生冷,或食后受凉,寒积胃脘,则成胃寒而痛。
3.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或饮烈酒,以致湿热中阻,或宿食不化,郁而化热,使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故可见胃热而痛。
4.饥饱失常,进食无规律,饥饱不匀,以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日久损及脾胃,脾胃气机不和,遂成胃脘痛。
(三)情志不畅
1.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故致胃脘痛。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遂成胃刺痛,其病势缠绵难愈。
2.忧思伤脾,脾弱肝旺,木贼土虚,胃腑受克,故脘痛而胀。此外,思则气结,胃气不得宜通,故郁而作痛。
(四)体虚久病
1.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受损,或劳倦过度,均可致中焦虚寒,寒从内生,脉络失于温养,故胃脘隐隐作痛。若脾胃虚寒,复因感受外寒,内外合邪,则成寒积胃痛。
2.热病伤阴,或胃热郁火日久耗伤胃阴,胃阴不足,脉络失其濡养,亦可致胃痛。
胃脘痛的病因虽有上述四个方面,但其发病原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病邪阻滞,肝气郁滞,均可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胃络失于温煦,或胃阴不足,胃络失于濡养,致脉络拘急而作痛;胃气郁结,郁而化火,火邪犯胃,可致胃痛。气滞日久又可导致血瘀,瘀血内结,则疼痛固定不移,且缠绵不愈。
胃脘痛虽有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之分,但六者皆可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其中寒积胃脘、肝郁气滞、饮食停积、肝胃郁热、瘀血内阻等属实证范畴;中焦虚寒、胃阴不足属虚证胃脘痛。
胃痛初起多属实证,若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脾胃受损,可由实转虚;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如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虚证胃脘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或健运无权,又可饮食停滞,故临床表现为虚实兼夹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明确主症 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2.分辨虚实 胃痛而胀,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无闭结者多虚。痛而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多实,空腹疼痛多虚。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弱者多虚。脉盛气盛者多实,久病体弱者多虚。
3.分辨寒热 胃痛暴作,遇寒凉过度则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舌红苔黄脉数为热证。
4.分辨气滞与血瘀 以胀痛为主,伴见嗳气者,多属气滞。痛如针刺或如刀割者,多为血瘀。痛处攻窜不定者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二)鉴别诊断
胃脘痛主要应与心痛和腹痛相鉴别。
1.心痛 在古代文献中,常把胃脘痛与心痛混称,其实二者既有部位之别,疼痛的性质、程度与疾病的预后也大不相同。
胃脘痛以钝痛、隐痛为常见,亦有疼痛剧烈如针刺者,但一般不如心痛之剧烈。心痛的疼痛表现为绞急如割,痛彻胸背,发时心悸、憋闷,病人常有濒死的感觉。
2.腹痛 二者疼痛部位不同。贲门部为上脘,幽门部为下脘,上脘下脘之间为中脘,三部统称胃脘。胃脘痛即脘腹部的疼痛。腹痛则包括胁腹、大腹、少腹等部位的疼痛。
【辨证论治】
1.寒凝气滞
[证候]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分析]由于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阳气被寒邪所遏、胃失通降,故发胃脘痛;喜温熨,思热饮,舌苔白,均属寒象;弦脉主痛,紧脉及迟脉均主寒,寒凝胃脘痛,故见弦紧或弦迟脉。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良姜 香附
寒重者加干姜、吴萸;气滞较甚者加陈皮、木香;如恶寒发热身痛,有表证者,可加苏叶、生姜;如寒邪郁久化热,寒热夹杂,症见胸痞脘胀,不思食,恶心呕吐,胃脘疼痛,有灼热感,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用半夏生姜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并用。
2.饮食积滞
[证候]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较舒,不思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分析]食滞中焦,脾胃纳化失常,胃失和降,故胃脘胀痛拒按,呕恶不思食;食积胃脘,浊气上逆,故噯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腑行不畅大便难。苔厚腻,脉滑,均为食积内阻之象。
[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神曲 山楂 茯苓 半夏 陈皮 连翘 萝卜子
若胃脘胀痛不减,可加香附、枳壳;如食积化热,苔黄,便秘者,可加芒硝、大黄,以荡涤通腑。
3.肝郁气泽
[证候]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每因烦恼郁怒而痛作。苔薄白,脉弦。甚则痛势急迫,心烦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恼怒忧思,肝郁气滞,不得疏泄,则横逆犯胃乘脾;肝胃不和故胃脘胀满而攻痛;气病多走窜,胁为肝之分野,故痛连胁肋;气郁不舒,胃失和降,则胸闷嗳气,善太息;苔薄白,脉弦,均是肝胃气痛的表现。若气郁日久化火,火性急暴,则痛势急迫,兼见烦躁易怒,嘈杂泛酸。火热上熏,迫灼津液,则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均为肝胃火炽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饮:柴胡 枳壳 芍药 甘草 川芎 香附
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佛手以增强理气解郁止痛之功;嗳气加白蔻、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若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胃郁热,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应以疏肝泄热为治,慎用香燥之品,以免助火伤阴。常用逍遥散去白术、生姜,加丹皮、栀子合左金丸。若肝火伤阴,加生地、丹皮,或用一贯煎。
4.瘀血阻络
[证候]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拒按,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分析]胃痛反复发作,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故胃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疼痛日久,损伤脉络,血不循经,上溢则吐血,下溢则便血。舌质紫暗,脉涩,均为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蒲黄 五灵脂
痛甚者加丹参、延胡索以通络止痛。由于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在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可酌加枳壳、青皮、砂仁、檀香以行气。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黄精以益气。党参与五灵脂古有相畏之说,其实不必顾忌,二药相伍,益气活血,相得益彰。血瘀气滞,疼痛较剧者,可用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5.脾胃虚寒
[证候]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时吐清水,纳少,神疲乏力,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分析]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虚,纳运不健,胃失温煦,中寒内生,故胃脘隐痛,喜暖喜按;时乏清水,食少乏力,亦为脾胃虚寒之象;脾主四肢,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肢,则手足欠温;脾失健运,则便溏。舌淡,脉弱,均为中焦虚寒、阳气不足的表现。
[治法]温中健脾,缓急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 桂枝 芍药 炙甘草 饴糖 大枣 生姜
如泛吐清水较多者,加陈皮、半夏、茯苓以和胃降逆。若吐酸水者,可去饴糖加左金丸。着胃寒痛甚者,加良附丸以增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效。便黑者加干姜炭、伏龙肝、白及、地榆炭。痛止后,可服用一段时间六君子丸或香砂六君子丸,或黄精丹以温养脾胃,巩固疗效。
6.脾胃阴虚
[证候]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分析]胃痛日久,因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或胃热素盛,或治疗上长期使用温燥之药,或肝阴虚,肝阳亢,灼伤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郁火内盛,故症见胃脘灼痛,口燥咽干,烦渴思饮;阴伤肠燥则大便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亦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治法]甘寒泄热,益阴养胃。
[方药]益胃汤合竹叶石膏汤:沙参 麦冬 玉竹 生地 冰糖 竹叶 石膏 人参麦冬 半夏 甘草 粳米
如肝胃火燔,劫烁肾阴,肾水不足,则肝木更失滋养,肝阴不足,则肝火愈加横暴,治疗上则宜滋阴养肝为主,佐以清胃清肝,常用一贯煎。纳差者,加少量陈皮、神曲、麦芽之类以助胃气通降。吞酸者,加瓦楞子。疼痛较甚者,可合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兼有瘀滞者,加丹参、桃仁活血化瘀。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要点
1.应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防止情志不遂。
2.饮食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匀,且不要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饮烈性酒。
(二)调护要点
1.胃痛患者一般应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2.如胃脘疼痛持续不已,较剧烈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始可下床活动。
3.胃痛患者出现大量黑便或吐血、便血者,应及时住院治疗,以防发生急剧变化。
4.内服汤药,对虚寒性胃痛患者,宜温服,并宜在疼痛发作前服药;对虚热性胃痛患者,则宜凉服。
5.如胃痛患者呕吐,可在服药前用鲜生姜擦舌面,汤药改作多次分服。有的丸药质地较硬,则须用温开水化开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