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气第十六
营气第十六
本篇主要说明营气的生成,及营气在十四经中的正常循行次序。故篇名《营气》。
【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①。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②,行于经隧③,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词解】
①内谷为宝:因营气来源于水谷所化的精微,人能纳谷,则营气充实,不能纳谷,则营气衰微,故云内谷为宝。内与纳义同,受纳的意思。
②精专者:精专,为精纯的意思。水谷化生的精微,有清浊之分,清者属阴,化为赤色,行于经脉之中,其性精专。
③经隧:隧即隧道。经脉为气血循行的道路,故名经隧。
【语释】黄帝说:营气的生成,来自水谷精气,胃能受纳水谷,营气就有了来源。水谷入胃以后,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先上注于肺,再流溢于中,以营养五脏六腑,输布于外,以灌溉四肢百骸。其精纯的部分,运行在经脉之中。经常的运转不已,终而复始,这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原文】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出①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腋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颜颡②之窍,究③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巔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词解】
①出(zhuo拙) :目眶骨之下部为颛。
②颃颗(hang sang航嗓) :鼻之内窍。
③究:深也。
④畜门:《灵枢识》:“畜门者,鼻孔中通于脑之门户。’
⑤逆顺:《太素》卷八首篇注:“逆顺者,在手循阴面出,循阳而入,在足循阴而入,循阳而出,此为营气行逆顺常也。’
【语释】营气的运行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出中府、云门,从腕后至食指端,注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臂上行至面部的迎香穴,注入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足背上,注入足大趾间的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合。从足上行,沿胫股的内侧抵,上行至脾,从脾上注心中。循手少阴心经出腋,循臂的内侧下行,至手小指之端的少冲穴,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沿臂外侧上行,越过腋部,出目眶下,注入目内毗的睛明穴,合足太阳膀胱经上巅顶下项后。循脊两侧下至臀部,再下行注入足小趾之端的至阴穴,复斜下入于足心,注于足少阴肾经。又从足心上行注入肾脏,从肾脏转注心脏,向外布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腕后两筋之间,入于掌中,出中指之端的中冲穴,又从少府穴处还注无名指之端的关冲穴,合手少阳三焦经。由手上行注于两乳之间的中,下膈散注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于胁部,注入足少阳经。沿股胫外侧下行于足背,至足四趾端的窍阴穴,复从足背注入足大趾丛毛中,合于足厥阴经。沿股内侧上行至肝脏,从肝脏上注于肺脏。又上行循喉咙至鼻之内窍,深入于畜门。肝的支脉,从鼻之内窍上行至额循巅顶下行项中,循脊中下至尾骶,是为督脉。其脉又向前络于阴器,上过毛际,入脐中,向上循行于腹里,入于缺盆,下注肺脏,复出于手太阴经脉。以上是营气循行的径路,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出阴入阳,出阳入阴,有逆有顺的正常情况。
结语
本篇指出营气的循行是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不息的,但十二经的循行,是由肺开始以次传行至肝,从肝复入于肺,如是循环不息。而本篇则是由肺以次传行至肝后,由颃颡上行循巅下项,循脊入骶;复络阴器循腹里入缺盆,始注入于肺,实际是交会督、任二脉后,始复出太阴。此为十四经的循行次序。
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