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筯 第十三之仲秋痹、孟秋痹
【原文】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C1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2J,循腹里,结干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
【校勘】
〔1〕结:原作“络”,据《太素·经筋》改。
〔2〕脐:原为“齐”,古齐同脐。现改作“脐”。
【语释】足太阴经筋,起于足大趾端内侧,上行结于内踝。其直行的,自内踝上行结于膝内辅骨,沿股内侧上行结于髀,聚于前阴,复上行腹而结于脐,再沿腹内上行,结于肋,散布于胸中。其行于内的,由前阴上行而附著于脊。
【原文】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而痛,阴器纽痛,上C1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日仲〔2〕秋痹也。
【校勘】〔1〕上:原作“下”,据《甲乙经·经筋》改。〔2〕仲:原作“孟”,据《太素·经筋》改。
【语释】足太阴经筋病的症状是;足大趾牵引至内踝痛,或转筋痛,膝内辅骨痛,由股内侧牵引至髀部作痛,前阴亦感牵引疼痛,并向上引脐、两胁及胸膺、脊内疼痛。在治疗时,用熘针劫刺法,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输穴。这种病叫仲秋痹。
【原文】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题,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语释】足少阴的经筋,起于足小趾之下,与足太阴的经筋合并,斜走上至于内踝之下,结聚于足跟,又与足太阳之经筋相合而上行结聚于内辅骨之下,在此合并足太阴经筋上行,循股的内侧,结聚于前阴,循脊内,挟膂脊肉两侧,上行至项,结聚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相合。
【原文】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①,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②,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孟〔1〕秋痹也。
【校勘】〔1〕孟:原作“仲”,据《太素·经筋》改。
【词解】
①主痫及痉:《类经·十二经筋痹刺》注:“痫,癫痫也。瘛,牵急也。痉,坚强反张,尤甚于瘛者也。足少阴为天一之经,真阴受伤,故为此病。”
②折纽:《类经·十二经筋痹刺》注:“折纽者,即转筋之甚。”
【语释】足少阴经筋发病的症状是:足下转筋,本经经筋所循行和结聚的部位均出现疼痛及转筋的症状。由于足少阴肾主藏精气,以滋养一身筋膜,故病在足少阴经筋者,便出现癫痫、瘛疭、脊背强直反张等病变,本经在外(背)的经筋与太阳经筋相合,在内(腹)的经筋与太阴经筋相合,背为阳,腹
为阴,故病在外的,则因项背部经筋强急,致腰脊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病在内的,则因腹部的经筋拘急,身体不能后仰。在治疗时,当用针劫刺法,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输穴。如病在胸腹之内而不宜针刺的,可用熨法和导引法,并服汤药,以舒筋养血。此种转筋,如果发作的次数逐渐加多,病势逐渐加重的,便是阴精亏损已极,不能滋养筋膜,为不治的死证,这个病叫孟秋痹。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