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
心痛是心脏本身病损所致的一种病证,以膻中部位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临床表现。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盛。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常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而安静时发病。
心痛之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内经》中有心痛及胸痹病名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谓,《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心鹅”之称,《灵枢·厥病》篇把心痛严重者称为“真心痛”,《内经》中亦有关于心痛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的明确记载。《家问·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癌.间痛,两臂内痛。《内经》认为心痛的病因为寒凝、气滞、血瘀、热邪,其治多用针刺。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本证为“胸痹”,并且进行了专门论述。《金匮要略》中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气有余;并指出“胸痹缓急”,即心痛有时缓和,有时急剧。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方剂治疗本病。后世医家更丰富了本病的认识和治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心痛有虚实两类,治法不同;并认为临床上有“久心痛”证候,伤于正经者难治。《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针灸治疗心痛方面,总结了许多有效经验,如“心痛如锥针刺,然谷,太溪主之。”《圣济总录》认为心痛病因为本虚标实。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心门》提出了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至今仍为心痛的有效方药。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明确指出心痛、胸痹、胃脘痛之别,并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治疗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病。《医林改带》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绞痛,其他如心包炎等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的疾病,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阻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心脉失养。
(一)寒邪内侵
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泄,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血行不畅,而发本病。《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所以天气变化,骤遇寒冷而易卒发心痛。
(二)饮食不当
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踞胸膈,上犯心胸,阻遏心阳,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发为心痛;或痰浊久留,痰瘀交阻,发为本病,或饱餐伤气,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而发本病。
(三)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心脉痹阻,发为心痛。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发为心痛。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心痛的常见原因。
(四)年老体虚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失润;或心火偏亢,灼津成痰,痰浊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
心痛的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其病性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又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血两亏,阴阳两虚,甚则阳微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气、痰浊、寒凝、血瘀,且又多相互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兼夹,病势常由标及本,由轻转剧。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尤以瘀血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最为常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明确主症及起病特点 本证的临床表现以肥中及左胸膺疼痛为主,突然发作或发作有时,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等,可引及咽、肩背、臂、胃脘等部位。伴心悸、胸闷、气短等症。气候变化、饮食劳倦可诱发本证。
2.辩心痛发生部位 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
甚至臂膈、手指者,为虚损已显,邪阻已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肺或阳气暴脱。
3.辩心痛性质 闷痛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痛,闷重而痛轻,无定处,兼见胁胀痛,善太息者属气滞为多;若兼见多唾痰涎,阴天易作,苔腻者,属痰浊为患;若心胸隐痛而闷,由动引发,伴气短心慌者,多属心气不足之症。灼痛多由火热所致,若伴烦躁,气粗,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为火邪犯心所致;若胸闷而灼痛阵作,痰稠,苔黄腻,脉蓝数,为痰火所致。若灼痛伴有心悸、眩晕、舌红少津等,为心阴不足,虚火内炽之阴虚内热证。由血脉瘀滞所引起的心痛,多为刺痛,固定不移,或伴舌色紫暗,瘀斑。由于引起血瘀心脉的原因很多,故血瘀所致心痛又不限于刺痛。绞痛为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为寒凝心脉所致;若兼见四肢厥冷,脉细欲绝,冷汗如油,则为阳虚暴脱危重之象。此外,剧烈绞痛,也可因劳累过度、七情喜怒、饮食饮酒等因素面诱发,不可以为皆寒邪或虚寒所引起。若隐痛时作,缠绵不休,动则多发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常为气阴两虚表现。
4.辨心痛程度 心痛偶尔发作者轻,发作频繁者重;心痛瞬息即逝者轻,持续时间长者重,心痛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止者更重,心痛部位不固定者,病情较轻,较浅:心部位固定,病情较深、较重;心痛属实证者较轻,心痛属虚证者较重;心痛初发者较轻,心痛病程迁延日久者较重。判断心痛的程度,应把心痛的局部表现与全身状况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二)鉴别诊断
心痛应与胃脘痛、悬饮、胁痛等相鉴别。
1.胃脘 痛胃脘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常在食后或饥饿之时发生,多有胃脘或闷或胀,或呕吐吞酸,或不食,或便溏,或泻痢,或面浮黄,四肢倦怠等脾胃证候。而心痛则少见此类症状,多兼见胸闷、气短、心悸等症。
2.悬饮 悬饮、心痛均有胸痛。心痛痛在胸前,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放射,常因受
累、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较短,用药、休息后缓解。悬饮之痛在胸胁,痛势持续,常因呼吸、咳嗽、体位改变而加重,伴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3.胁痛 胁痛部位主要在两胁部,尤以右胁部为主,肋缘下有压痛,可合并厌油黄疽、发热、口干、目赤等肝胆症状,而心痛少有这些症状。
【辨证论治】
心痛的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以阴阳气血亏损为本,以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为标。初病年壮者,在发作期,标实居多,治疗以理气、豁痰、散寒、活血为主,尤重活血通络治法。久病年高者,在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阳为主,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本病临证多虚实夹杂,临证时须权衡标本,或标本兼顾,或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此外,在心治疗中尤其在真心痛的治疗时,在发病的前三四天内,应警惕并预防脱证的发生,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一旦发现脱证的先兆,如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烦躁,气短喘促,脉或速,或迟,或结,或代,或脉微欲绝等,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一)寒凝心脉
[证候]卒然如痛如绞,天气寒冷或骤遇风寒时心痛易作或加剧。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短气心悸,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心阳不振,复受寒邪,致使阴寒盛于心胸,阳气不展,寒凝心脉,营血运行失畅,发为本证。心脉不通故心痛彻背;寒为阴邪,本已心阳不振,感寒则阴寒益盛,心痛易作或感寒加剧;阳气不展,营血运行不畅,故见心悸气短、手足不温、冷汗出、面色苍白等症;苔白,脉沉紧或沉细为阴寒之候。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汤:桂枝 细辛 当归 芍药 通草 甘草 大枣
若疼痛发作较剧而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伴有气短喘息者,为阴寒极盛的心痛重证,可进一步应用乌头赤石脂丸。若痛剧而见四肢不温、冷汗出等症者,可含服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丸,芳香化浊,温通开窍,即速止痛。由于寒邪易袭阳虚之人,耗伤阳气,而阳虚又易感受外寒,产生阴寒之邪,故寒凝心脉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温阳散寒,不可一味辛散寒邪,以免耗伤阳气。
(二)火邪热结
[证候]心中灼痛,口干,烦躁,气粗,痰稠,或有发热,大便不通。舌红,苔黄或糙,脉数或滑数。
[分析]感受温热之邪,或气郁化火,或湿浊日久蕴热,致热结于内,火邪犯心。热灼津液而为痰,热与血结而成瘀,闭阻于心而为心中灼痛,火邪扰心故烦;火灼津液则口干、便秘、舌糙;热邪内盛则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散结活血。
[方药]小陷胸汤:黄连 半夏 瓜蒌
临证时可合用导赤散以清心火。若大便秘结者,合小承气汤。若热伤津液,大便不通者,可与增液承气汤合用,去芒硝,减半夏量或不用。本证候有热结心脉,还应适当配合活血行气之品,如丹皮、赤芍、蒲黄、郁金、枳实之类,不宜用温燥活血行气之品。
(三)气滞心胸
[证候]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绪不畅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等症。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分析]情志抑郁,气滞上焦,胸阳失展,血脉不和,故胸闷隐痛,时欲太息;气属无形,聚散无常,故痛无定处;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每易横逆犯及中焦,故见脘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等脾胃气滞之症。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 白芍 枳壳 陈皮 炙甘草 香附 川芎
若胸闷心痛较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若兼脘胀、暖气、纳少等牌胃气滞之症,可用逍遥散疏肝行气,理脾和血。若苔腻者为气滞湿阻之象,可合用丹参饮丹参、檀香调气行瘀,砂仁化湿畅中。若气郁日久化热,症见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可予丹机逍遥散以疏肝清热,有大便秘结者,加用当归龙荟丸以泻郁火。一般气滞心胸之心痛。均可选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砂仁、厚朴、枳壳、枳实等芳香理气及破气之品,但只可暂用,不可久施,以免耗散正气。
(四)痰浊闭阻
[证候]胸闷较重而心痛较轻,遇阴天易作,痛引肩背,咳唾痰涎,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伴倦息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分析]过食肥甘,或贪杯好饮,致湿郁痰滞,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阻滞脉络,故心痛,痛引肩背。痰饮多兼寒,故遇阴天易作。气机痹阻不畅,故气短促。痰饮犯肺,则咳唾痰涎。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则见肢体沉重。脾胃运化无权、则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恶心、呕吐痰涎等痰浊停于脾胃之象。首白腻或白滑,脉滑为痰浊闭阻之象。苔白腻或白滑,脉滑为痰浊闭阻之象。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
临证时,本方多加人积实、厚朴、桂枝、干姜、细辛等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若见痰粘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为痰浊郁而化热之象,可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化痰热、理气活血。因痰浊粘腻,阻于心胸,易于阻過阳气,滞涩血运,形成痰疹交阻,表现为胸闷、心胸隐痛或绞痛阵作,苔白腻,舌暗紫或有瘀斑,可合用桃红四物汤。若痰浊闭塞心脉,猝然剧痛,可用苏合香丸。痰浊闭阻之心痛可酌情选用天竺黄、天南星、半夏、瓜萎、竹茹、苍术、桔梗、莱藤子等,并适当配伍健脾化湿之品。
(五)瘀血痹阻
[证候]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由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脉弦涩或结代。
[分析]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等因素,皆可以致血脉郁滞而为瘀血。瘀血
停看不散,血脉不通,故疼痛如刺如绞,且痛处固定不移。瘀血痹阻,则气机不运,而见胸闷;暴怒而肝气上逆,气与瘀交阻,闭塞心脉,故作猝然剧痛。痛则脉弦,舌紫暗、瘀斑等,均为瘀血之候。瘀血蓄积,心阳阻遏则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当归 生地 桃仁 红花 枳壳 赤芍药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牛膝
若心痛较剧,可加乳香、没药、郁金、延胡索、降香、丹参等;若血瘀气滞并重,胸心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茇等,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见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可加细辛、桂枝或内桂、高良姜等;或人参、附子等;若见气短乏力,自汗,脉细缓或结代,为气虚血瘀之象,当以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可重用人参、黄芪。
(六)心气不足
[证候]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中动悸,倦息乏力,神疲懒言,面色皖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分析]思虑伤神,劳心过度,损伤心气。心气不足,胸阳不振,运血无力,血滞心脉,则心痛、胸闷、短气、喘息;心气鼓动无力,则心悸且慌,脉虚细缓结代。汗为心之液,气虚不摄,故易自汗;气虚则见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舌体胖且边有齿痕,为心气不足之象。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人参 黄芪 甘草 肉桂 甘草 生姜 淮小麦 大枣
临证时,可在上两方基础上去生姜,加丹参或当归;若胸闷明显而伴心痛者,可加旋覆花及红花;若兼见神疲、乏力、纳呆、失眠、多梦等心脾两虚证者,可用养心汤;若兼见心悸气短,头昏乏力,胸闷隐痛,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舌红或有齿痕,为气阴两虚,用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
(七)心阴不足
[证候]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兼胸闷,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头晕,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分析]素体阴虚,或思虑劳伤过度,耗伤营阴,或火热、痰火灼伤心阴,以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虚火内炽,营阴涸涩,心脉不畅,故心胸灼痛,心悸怔忡,脉细数或结代。阴不敛阳,心神不安,故心烦不寐,面色潮红。心火伤津则口干。汗为心之液,阴虚火劫,通液外泄故盗汗。虚火上扰,则为眩晕。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为阴虚之症。
[治法]滋阴养心,活血清热。
[方药]天王补心丹:生地 玄参 麦冬 天冬 人参 炙甘草 茯苓 柏子仁 酸枣仁 五味子 远志 丹参 当归 桔梗 朱砂
若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舌尖红少津者,可用酸枣仁汤清热除烦安神;若阴虚致阴阳气血失和,心悸怔忡较重,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治疗。若见头晕、耳鸣、口干、烦热、心悸不安、腰酸膝软,可合左归饮补益肾阴;若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加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等;若心肾真阴欲竭,用大剂量西洋参、鲜生地、霍山石斛、麦冬、山茱英、生牡蛎、五味子、甘草;心痛甚者,应选丹皮、芍药、丹参、益母草等;若夹有气滞,忌用温燥理气之品,可选用绿萼梅、玫瑰花、合欢花、金铃子、延胡索、瓜萎等。
(八)心阳亏虚
[证候]心悸动而痛,胸闷气短,神疲怯寒,遇冷则心痛加剧,肢冷,面色苍白,自汗。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分析]素体阳气不足,或由心气不足发展而来,或寒湿饮冷损伤心阳,心阳亏虚,失于温振鼓动,血行瘀滞,则心悸动而胸闷,神疲气短。阳虚则内寒生,寒凝心脉,则见心痛,遇冷加剧。阳气不达于四末,则肢冷畏寒。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为阳气虚衰之征。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人参 附子 桂枝 甘草 干姜 大枣
若心肾阳虚,见心胸剧痛,胸脘满闷,四肢不温而汗出,可合肾气丸治疗。若心肾阳虚而兼水饮上凌心肺、见喘促水肿者,可合用真武汤。阳虚寒凝心脉,心痛较明显者,可选用薤白、沉香、檀香、降香、香附、鸡血藤、泽兰、川芍、桃仁、红花、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心痛剧烈,四肢不温而汗出者,宜即含服苏合香丸。若心肾阳虚而见虚阳欲脱的厥逆之证时,可用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若见大汗淋满,脉微细欲绝等亡阳之症,应予固脱,用参附龙牡汤,重用山茱萸,以温阳益气固脱。对心阳不足兼脾肾阳虚者,可用人参汤合右归饮治疗,兼补心、脾、肾之阳气。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要点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3.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膏梁厚味,并注意纠正偏食,注意禁烟戒酒。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患者可在体力许可范围内适当活动锻炼。
(二)调护要点
1.使病人情志舒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思想负担,不致过于紧张,以利于气血畅达,脏腑功能协调。
2.逐步引导病人循序渐进地做适当运动,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打太极拳、散步、快走等方式,逐渐锻炼身体的适应能力,以达到气血流通的目的,利于康复。
3.饮食上避免过食肥甘,宜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禁烟远酒,意免脾胃大伤,湿浊内阻,并配合药物治疗。
4.心痛发作时应告诫人保持心情平静,及时卧床休息,并立即给予速效止痛药物,并注意呼吸、血压、脉搏变化。经急救治疗未好转者,应予吸氧,并予心电监护。
5.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应导泻,切忌用力努争。
6.保持病室安静和室内空气新鲜,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